《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让作者的智慧与自己的思考交融,创造出独特的理解,当我们尝试用文字捕捉阅读带来的心灵震颤时,读后感便应运而生,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通用8篇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1

偶然有一天,我读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它使我重新认识了世界并收获了许多哲学方面的知识。哲学本是枯燥无味的,但《苏菲的世界》几乎让我成为了一个哲学迷,使我去追寻着“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苏菲的世界》主要讲了苏菲有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这天起,哲学家艾伯特、席德、苏菲亚、席德佳艾勃特少校等神秘人物一个个出现,苏菲也在运用少女的悟性和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谜团。然而,事实比他想象的要更加怪异……

“苏菲”这个字,有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也是智慧的世界,我就在里面探索从古至今的哲学知识,从自然派哲学家开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马克斯、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在每一个时空里的'哲学思想都在这本书里展示出来。其实,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也在试着思考那些哲学问题,我好像不再是一个深居在兔子皮毛底处的人了,《苏菲的世界》把我拉了上来,使我用新生儿的眼光重新审视着这个世界,想要一睹那个魔术师的真容。

?苏菲的世界》,不但帮我学习了哲学知识,拉了我一把,而且使我悟懂了一个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我还清楚的记得在534页里,艾伯特说的话:“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是啊,我们在校园里学习就像哲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一样,只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才能成功。例如苏格拉底,他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和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最后因此。苏格拉底原本可以求饶,但他却觉得如果不成仁取义,就无法完成他的使命,而由于他如此从容就义,所以吸引了许多徒众追随。苏格拉底坚持不懈,宁死不屈,最后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这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才能成功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飞速流逝,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我永远不会忘记。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2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3

4月份随意在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到10月份忘记为什么才开始看,我觉得,书也好,人也好都是要讲缘分的,也许这就是我的缘分。

上个无奈的假期,让我倍受打击。开学后,连着几天晚上在寝室里走来走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心里烦躁却没有人能够开解我,唯一能给我帮助的人,却只给我带来了两个不幸。我真的想永远停留在20岁。

这个十一,我回家跟这个我最重要的人谈了谈我的未来,虽然有些条理不清,但是我把我的意思传达到了,也明白她对我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我觉得,沟通很重要。相处也很重要。即使是血浓于水,也需要朝夕相对。

虽然我模糊的能感觉到我对未来的需要,但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才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其实也谈不上是信念,只不过觉得心里终于有了支撑,还是会觉得无聊,但是不至于慌乱和不知所措。我大概能够感觉到我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在以后。虽然我不知道未来能不能像我设想的那么平顺,但是至少我的心不会改变,我不会迷失自己。“未来”这个词,也告别了过去不懂事的.期待,而终于有了“希望”的含义。

整整两年的大学生活,我都浪费掉了,但是我对妈妈说,我觉得我浪费得好,浪费得对,浪费得很值得。我知道很多人跟我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活比我要优越得多,所以在网上看到他们看的书,看的电影,看的动画,去过的地方,对事情个认识,我觉得自己相当孤陋寡闻。不过,生活的平顺让我对此除了钦佩没有其他感觉。我没有想去看那些书,没有想去看那些电影,没有想去那些地方,也没有想把自己变得成熟和深刻。好吧,我有想看那些动画,顺带发现,《攻壳机动队》真的不错,我指的是剧场版,好吧,其实我还没看完ova。

我就是一个普通成长的孩子,我觉得没什么不好也没觉得有什么羡慕。小学的时候,电视里放什么就看什么,中学开始沉迷各种小说漫画,天天去书屋报到。大学上了个三本,挂过两次科,至今。

我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样的,或者,其实不如我。当然我知道高中那些重点班的孩子其实还是很有追求的,也许她们才是正常的高考的样子,像所有我在小说里看到的那样。而不是像我这样,整个高三唯一做的努力,就是少看小说少去网吧。

父母对我们的唯一就是不请家长,我想,好吧,我猜想,家长们的心态是这样的,能考上大学,就上,考不上,那就上班。那么多人都是这么过过来的,没见上不了大学饿死的。碰巧遇到拆迁,不然奶奶说,还没钱负担我一年两万的开销。我就是这样长大的,我觉得很好。如果没钱上三本,我就会去读专科,然后上班,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我觉得像我们这样长大的孩子,都没有那么计较钱的问题,反正不管做什么,一个月工资也有个一两千,要操心也是家长们操心,或者等我们懂事以后自己谋出路。该吃的吃,该玩的玩。也许不会穿一件四五千的衣服,但是每季换换七八百的衣服还是做得到的。你看,这样也没什么。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4

?苏菲的世界》本书讲述一位叫苏非的少女,在某一天接到一封神秘的来信,并在一位导师的帮助下,按时间顺序学习并了解了人类从古到今的思想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了解自己,只是一本书中的人物,而自己的作者又是我们这本书中的人物。

这本书一个出色之处在于,它首先指出并批评了这个世界上一直有的一种情况:那就是人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和对世界探索的逐步丧失。在这里,作者用到了兔子毛和魔术师的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问题。虽然书中的说法有一定的片面和肤浅,但我们的世界何尝不是这样?只是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好奇心罢了。人皆有上进之心,无论是在财富,地位,还是思想,精神上。但是随着年月的增长,他们大部分人的上进心渐渐消磨,于是他们坠入了深渊,而且越掉越深,在那里,他们的精神被环境同化,他们的灵魂渐渐在柴米油盐或者经纶事物中迷失了自我,是的,自我!人的最高美德是实现自我,无论是做什么的,无论研学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认识往往都是在了解了外部世界之后,再发现自我的意义。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无论是通过权力,思想亦或是情感。我们的人生中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向下的,向着繁琐,乏味,麻木,向着平庸的邪恶;另一种是向上的,这种力是阳光的,好奇的,自由的,无畏的,不像向下力一样被环境所操控,这种力向着人生的'理想,理想的自我,提升的自我,独一的自我,无论那个自我是什么,向上力都是一往无前的;无论那个自我和你现在的自我相距有多么遥远,只要你有着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不怕困难的毅力和向往自由的精神,你的人生就会是成功的,完美的,虽然在向上的过程中你会牺牲一些什么,如他人的赞许,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但当你回首往昔再审视自己的成就,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到那种境界,已无所谓胜败得失,只有沉积的智慧和高贵的灵魂。无论那高贵是什么,是高贵正义还是高贵的邪恶,无所谓无所谓正恶,你只要沿着兔子毛向上爬,向上,向上,一直向上,实现自我,你就是最完美,最高贵的那个。在向上的过程中,世俗的道德和得失束缚不住你,你可以用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塑造你的世界。如同席勒的父亲塑造他的世界,作品是作者灵魂的体现,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当然,这里的世界概念并不是指写书,而是一种自己的眼光,一种洞彻生死,万千智慧的眼光去创造世界,去在平凡中创造辉煌与高贵,这个世界便是你——一个无比自由,不断进步的人的世界,独一的世界,为你而存在的世界,你定义世界的价值,你就是世界的上帝。

以上是这本书对我的思想和人生的启发,接下来我们谈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上帝与人的......存在,或是关系。

一本书的作者如同这个世界的上帝,看完此书后,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苏菲的世界在一本书中,这本书的作者又在我们的世界中,苏菲离开那本书后,她的世界便与原作者的世界平行。但是“我们生活在书中”,这个假设是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生活在书中,在另一个人全面掌控下,这是否就否定了我的价值和意义?难道我们只是毫无意识的木偶吗?

不是。绝对不是。我们能想到这里就说明我们不是,我们作为人,无法揣测上帝的旨意,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自己的路。但是难道我们付出的努力没有回报吗?难道我们的失败不是我们自己的失误吗?难道我们考进年级前50有上帝相助,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难道我们名次掉出前200时是上帝惩罚我们,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不努力不专心?笑话!上帝不是皮偶戏师傅,上帝并不干扰自然,自然规律的恒定和改变是上帝的意志,一切因果,也都是上帝的意志,上帝的因果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意志也是上帝精神的一部分。当我们奋进时,上帝的意志是让我们成功;当我们倦怠时,上帝让我们失败。我们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正如我们的境遇和出生是我们的一部分一样。我们的所作所为正是由着上帝的意志,也是我们自身的意志。我们成就我们自身,上帝也成就了我们自身,这些概念是一致的。无论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都无需担心外在的超自然力量,只需注意自身的恶念和不受控制的欲望:上帝的内在因果可以成就我们,让我们成为理想中潜能中的自我,也可以毁掉我们的梦想和人生。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像柏根森说的实现“生命动力”,像尼采的“权力意志”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说到底,实现自我,成就自我,关键在自我,也在上帝,因为这两者本就为不可分割因果的一体。

写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同学们都可以读一下,其中对人类思想进程的简述虽然略浅,但是十分适合铺垫人生观和进行粗略思想史的了解的。同时,即使在这方面也有一定成就的同学,如我也可以常常回味这本书。毕竟,不同水平的人,读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今天的读后感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感悟。总之,向上,奋进,向着自由和希望,向着完美的自我,一切哲学,艺术,宗教都是为了服务自我而产生的,什么逻辑学,政治学,美学,形而上学都发于自我的好奇心,他们的最终目的也是使研究者能够成为更好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或许从这本小说中,我们也可以一窥人生与哲学的最终迷底和目标吧?我十分冒昧地引用曾经被用在形容斯宾诺莎的话语:“对于人与上帝,价值与意的最恳切的解读和理解就在这里,在苏菲的世界里,在我们每个人所独一拥有的世界里”。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5

“我们也是星尘。”“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挪威乔斯坦·贾徳《苏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自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时五十五分钟时间阅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电子书,这本书会不会随着虚拟数据的撤销而烟消云散?到时我该怀疑自己是否看过这本书,还是只是梦游了一番。

于是,非得去书店买一本纸质的《苏菲的世界》回来,才心理踏实的觉得自己确实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被乔斯坦·贾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苏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时间里,我跟着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在我一直为苏菲所遇到的奇异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时,我感觉苏菲就是一个邻家女孩,正经历着一段奇遇,那时,我的心情随着苏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点看清那个在明信片上出现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个糊涂的父亲——把生日礼物托给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菲转交——的十四岁女孩席德的真实身份。可是,随着艾伯特和苏菲意识到自己被席徳的父亲——一个联合国驻黎巴嫩的少校——控制并作为女儿生日娱乐的礼物时,我的心也随之纠结起来,那是一个怎样的“神”一样的人物呢?居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够预测到艾伯特和苏菲的行踪举动,并随意调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吝啬鬼等等,来帮助苏菲理解某种哲学思想。那些时刻,我分明感觉到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么的触手可及,而席徳与她的少校父亲只不过是那面魔镜里的一个影像而已。

当以为是影像的席徳与她的父亲慢慢浮出纸面,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地球上时,苏菲“突然领悟到了生命只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于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虑”之中。我是真实的`存在吗?“如果我们是虚构的人物,我们就没有权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们心有不甘,于是艾伯特和苏菲开始了试图反抗少校的控制的历程,最后在花园宴会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少校艾勃特笔下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说起来真的极具反讽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乔斯坦·贾徳笔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可我却为苏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运而感叹,为少校操纵他们思想而紧张。既然苏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创作出来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说,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创作出来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实的却并不存在,我又何必感叹他们谁是存在的谁是不存在的呢?萨特认为:“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学家创造出来的人物纵然再鲜活,富有生命力,却始终不是由人物自身创造出来的,归根到底,都是虚无。然而,他们又分明存在,苏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后,开始了秘密赶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个格林童话故事来的老妇人,老妇人带领他们走到一小块林间空地,那儿有几栋姜饼、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里有一群人在跳舞,“其中许多苏菲都认得,有白雪公主和几个小矮人、懒杰克、福尔摩斯和小飞侠。小红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儿。许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围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灵、半人半羊的农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苏菲还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巨人。”

原来,这又是另一维度空间的存在。从古到今,无数的文学家创造出来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灵魂总该有个安顿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车时,看着车载视屏里的深海里五彩斑斓的鱼,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这些鱼存在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来游去?扩而大之,身边的花草树木、飞鸟虫兽,乃至自然万物,它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寿命长如山川,短则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们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为了点缀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镜,造物主透过魔镜能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轨迹活动?而现在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明了电影电视,让人类可以看到动态的自我生命。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是否就是书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如果造物者是一个魔术师,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类是不是就是魔术师演变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幻影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人类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终归都是一个个虚无的影像罢了。两者生存的空间也该是平行空间吧!炎热的夏夜,人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当我们注视着银河中一颗距离我们有五万光年的星星时,我们看到的是那颗星球在五万年以前的情形。”此时,你是否有种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文望远镜对着你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你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

人生如星尘,能在地球上驻足多久?物质终将逝去,灵才能在永恒之乡永生!在《苏菲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徳用巧妙的方法讲述了一系列深奥的哲学问题,真是让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满意足!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6

?苏菲的世界》一部充满哲理的书,主要讲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宇宙比作魔术师,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7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与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与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似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与生命最初的意义与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似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与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篇8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读后感平凡的世界300字8篇

路遥的平凡世界读后感400字8篇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8篇

平凡的世界分节读后感优秀8篇

读后感平凡的世界500字8篇

平凡的世界1读后感800字8篇

小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00字8篇

平凡的世界卷二读后感600字8篇

我的世界世界末的作文通用6篇

读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7篇

《苏菲的世界》的读后感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5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