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指南,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小学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小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l.审题。
(1)指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2)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3)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5)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晨”和“碧”要把竖画缩短,写得上紧下松些;“澈”和“粼”要把横画缩短,把字写紧凑)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提醒学生第4幅夸大的部位是眼睛,此图意思重在用眼看)
(2)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古文字是由图形演变而来的)
(3)认读第三竖行中的4个部首,并与左边相应的古文字作比较,有什么发现?(部首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的)
(4)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彳”、“子”、“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彳”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看有关)
3.练习。
(1)根据上面的推测,想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例“彳”:伙、伯、休;“子”:孙、孤;“立”:站、端;“见”:观、览、觉)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2)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填写的字,可以补充。
(2)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3)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画出能够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相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的词搭配。
(2)用“——”画出选出的词语。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选出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鼓舞斗志,改正错误,推广经验,提高水平。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相搭配。(如:鼓励同学、克服困难、推动生产、增加收入)
二、学习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夏天是个城市)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搭配不当)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或“南京的'夏天是美丽的”)
(5)教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第(2)、(3)两句。
(2)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其余两题的答案是:(2)把“和”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3)“乌云和”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1)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2)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原意。①第2句仅把“和……红领巾”去掉。②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3)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4)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5)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万人空巷: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形容轰动一时的盛况。
门庭若市:形容宫门里,朝廷上,进谏的人非常多,好像集市一样,非常热闹。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热闹纷杂。
比肩继踵:肩膀挨着肩膀,脚碰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项背相望:形容人多拥挤,连续不断。
济济一堂:形容许许多多的人聚集在一起。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小学四年级语文《练习三》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篁:竹林,也泛指竹子。
啸:即啸歌,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诗的大意:“我”独自一人坐在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撮口长啸。竹林幽深,没有人知道“我”的存在,只有明月与“我”相伴。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首诗。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竹”(zhú)、“篁”(huáng)、“啸”(xiāo)。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4.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小刚、小红、小明)
(2)组织讨论:三幅图(1、3、4)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①小刚拿着照相机在走路,后面的事情吸引了他,使他转过头去;③小刚用相机拍下了刚才的情景;④小刚把洗好的照片拿给小红和小明看,他们三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3)继续讨论:第2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小刚拍下的照片)
(4)这是一张怎样的照片呢?(题目:《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站起来汇报他们的想像。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白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点,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语文小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德育渗透:
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教学重点:
体会瑞恩的梦想是怎么变成现实的,感受瑞恩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梦想”。“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2、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今天就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我们学习这一课要解决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
(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联系实际说说读后的体会。)
3、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用“~~~”画出来。
4、交流:
(1)生字词。(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2)瑞恩的梦想是什么?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1)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他的梦想是怎么实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走进文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说说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2、出示非洲缺水的图片文字资料。
3、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二)学习3-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实现这个梦想具体分几个步骤?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交流。
(1)筹集70块钱(板书)
为攒够这70块钱,瑞恩都做了些什么?
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朗读,感受70元的来之不易。
是啊!瑞恩为了攒这70元钱,牺牲了多少玩儿的机会,付出了多少心血,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板书:坚持不懈)
(2)筹集2000块钱(板书)
当他得知70元钱只能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00元时,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就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他的执着感动了好心人。妈妈的一位朋友把瑞恩的事写成了文章,刊登在当地的报纸上。短短2个月,就筹集到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是啊!瑞恩的梦想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唤起了他们的爱心。(板书:唤起人们的爱心)
(3)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板书)
同年9月,当他听工程师说人工凿井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20个人干10天才可以完成时,他——读:一声不吭的瑞恩突然说:“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他的声音很小,但很坚定,“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从70元钱到2000元,再增加到买钻井机。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
4、回顾梦想实现的经过
四、感情升华,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1、瑞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村里的5000个孩子一起出来欢迎他。人们的眼里充满了泪水。这是激动的泪水,感激的泪水。
2、齐读句子,出示: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有谁会不在此时流泪呢?
3、假如你就是这5000多名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对瑞恩说什么?(谢谢你,瑞恩!)
瑞恩的井没有打好之前,你喝不上干净的水,从现在开始你能喝到干净的水了,你想说什么?
你曾亲眼看到自己的亲人因为喝不上干净的水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你想说什么?
你曾亲眼看到自己身边许许多多的伙伴因为喝不上干净的水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你想说什么?
4、对于非洲乌干达安格鲁的村民来说瑞恩的梦想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板书:带来生存的希望)
5、小结:
同学们,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它给瑞恩以动力,使瑞恩坚持不懈地奋斗;它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们,唤起了人们的爱心;它是使安格鲁的村民喝上了干净的水,给非洲人民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寄语:梦想给人动力!
梦想唤起爱心!
梦想汇聚爱心!
梦想给人希望!
语文小学教案篇3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4)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2)再读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苏庖欢?你知禒?b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g.总结。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
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
1.学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2.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语文小学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图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爱科学,学科学,树立长大为人类做贡献的理想。
3、学会13个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教具准备:电脑、cai课件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一幅图)同学们,请你们一起告诉老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吗?对。这就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经常用到的听诊器。(板书:听诊器)
2、(简介听诊器)听诊器也叫听筒,用它可以听到人体内的各种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听诊器的由来。(板书20*的由来)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4、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可真不少,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了一下,有这样三个问题:(1)第一个发明听诊器的人是谁?(2)他为什么想到要发明听诊器?(3)听诊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
2、老师决定把这些问题交给同学们自己读书解决,大家有信心吗?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
(电脑演示)自学要求:
(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1)第一个发明听诊器的人是谁?(2)他为什么要发明听诊器?(3)听诊器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并用铅笔在书上做上记号。
(2)完成练习1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三、检查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1、谁来汇报第一题?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告诉大家你是从课文哪个自然段知道的?你能读读吗?请同学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创造了第一个听诊器)
2、雷奈克为什么想要发明听诊器呢?你又是从哪个自然段的哪句话得到答案的呢?老师导读,然后男生读看到的那句话,女生读想到的那句话。(板书:难过)
课文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雷奈克是法国的一位医生。老师通过上网了解到:1816年,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由于听诊器的发明,使雷奈克能诊断出许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后人称为胸腔医学之父。
3、(电脑演示书上插图)大家看图,课文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图上的内容?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插图的意思?好,同学们先自己说,然后同座的同学互相讲讲。指名说。说的时候,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晰。(板书:吸引试了试)
4、一块木板真的能传递声音吗?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脚轻轻地敲一敲桌脚,听到什么了吗?太有意思了。
四、指导朗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的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你喜欢或是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子读一读,并且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老师在读了课文后,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找了出来,看一看:
(电脑演示)
1、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着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跷跷板上轻轻地划着。原来,通过木板能清楚地听到另一头划木板的声音!
老师读,你们仔细看看老师划了横线的这几个词,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试读。
2、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找了一跟小木棍,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这里为什么要用!号呢?
五、总结全文。
正是由于一心为病人着想的雷奈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所以才有了发明听诊器的创举。雷奈克身上所有的这种品质,十分值得我们学习。齐读课文。
六、指导课外阅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那些科学家发明了什么。大家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交流交流吧。
如果大家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科学家发明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看《科学家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之类的书,下星期五的阅读课上,我们交流评比,比比谁收集的科学家的哪些发明最多,可以吗。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勤观察,多思考,争做小小发明家。
板书:
20*听诊器的由来
雷奈克 (难过 吸引 试了试)
创造了听诊器
语文小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语言的魅力,理解对联的意思,体会对联的巧妙之处,积累对联。
2、进一步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3、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4、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从成语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5、通过诵读感悟对联的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节奏美的特点。
6、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7、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初步学习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反问句和设问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懂得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领悟文化的精深,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抱负。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写清引发愿望的原因,和如何实现这个愿望。不说空话,写出真情实感,注意合乎逻辑、合理布局。
教学准备:搜集有趣的对联、搜集表现报效祖国或者民族气节的名句、收集你喜欢的'对联。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我们过春节,家家户户门口贴了什么?(对联、春联)谁能向大家说说你喜欢的对联?
2、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大家的记性可真好呀!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两副对联,请翻开书语文乐园二,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指名学生读每副对联,想想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
3、交流与提示:
①第一副里有好多相同的字,它们的意思一样吗?第二副里的字虽然不一样,但是字音却有很多相同的,它们是什么意思?(结论:这两副对联非常巧妙地运用了相同的字或者同音字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②对联是讲求对仗的,仔细看看它们是不是对仗的?(结论:的语言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只有才有对对子的语言交流活动,古代文人精湛的文字功底值得我们自豪。)
4、多种形式朗读背诵。
5、拓展:你还能搜集到哪些有趣的对联?
6、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对联。
三、学习“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1、多种形式读这三句话,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体会句子的语气和表达的感情。
①出示用第一句话改编的陈述句“在人类古老的长河中,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一样拥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并将两句话进行对比,看看哪一句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肯定。(结论:看来,反问句更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②以此方法,要学生自己体会后面两句,看看它们是什么句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论:同一个意思因为表达的句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在过程中也可
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情达意。)
3、进一步朗读,体会。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请同学们读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或字典,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即一个人如果能给国家做出贡献,就能将自己的名字和功绩永远记在史册上,这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就是国家的兴衰成败,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一个人都积极努力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国家才会兴旺发达。
3、可联系课前搜集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4、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背得快。
5、小组交流搜集表现报效祖国或者民族气节的名句。
二、学习“成语故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故事,看看这个故事写了什么?
2、指名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3、谁能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奉公守法”的意思?
4、小组讨论:赵奢的做法对不对、好不好?你觉得赵奢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5、指名回答。
6、讲故事比赛:《奉公守法》
要求:讲故事的时候,运用文中特别能表达赵奢品质的词句,如“依法惩治”“毫不畏惧”“奉公守法”等。
7、学生评。
第三课时(探究与实践:了解对联)
一、引“联”导入,营造活动氛围。
(出示几副对联)同学们,这些对联写得多好呀!对联是汉语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对联。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把!
二、明确探究的内容。
1、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对联?
2、对联有哪些特点?
3、从哪些途径可以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
三、自主合作,完成探究。
1、自由组合形成探究小组,选出组长。
2、分配探究任务:整个小组研究一个主题,或者小组成员各自研究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一起交流。
3、讨论探究途径。
师指导:《四库全书》,通过络搜索,百度、谷歌,键入你的主题。
4、展开探究活动,各小组成员注重合作,小组间保持联系,互通信息。
师适时指导。
四、交流探究成果。
1、小组内部交流,准备好在全班交流的发言稿。
2、小组间相互交流,彼此借鉴。
3、全班集体交流,师从内容、方法上进行。
五、拓展延伸。
开展“接对联比赛”“互赠对联增友谊”活动,让这朵奇葩开在学生心里,深入人心。
第四课时(习作:心愿)
一、引生入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美好的心愿,那就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愿呢?那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充满了爱心的好老师,使很多顽皮的孩子有了进步,所以我也想像我的老师那样,于是我就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现在我还在为自己”当优秀教师“这个心愿而努力呢!同学们,你们有怎样的心愿?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又怎样为它而努力着呢?
二、自由交谈,开阔思路。
1、结合“想一想“的环节,思考里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3、指名交流,要求:心愿的由来要合乎逻辑,纠正牵强附会引导学生要言之有理;实现愿望的过程要说得真实,具体,可行,要切合实际做到言之有物;“心愿“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达到某种美好、有意义的目的。
引导学生区别“心愿”和“梦想”,二者都有“希望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这层意思,但梦想的程度深,梦想是对更高更远目标的期待,一个人会有一个或两个梦想,而“心愿”可能只是对一个小小的目的的期待,你可以拥有许许多多的心愿。注重引导学生对“心愿”和“梦想”的区别目的是启发学生从小处着手,从生活中的小事,小现象,遗憾中去思考材料,避免学生一味选取大、假、空的素材。
4、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结合学生生成相机启发,拓展学生思维。
三、明确要求,片断引路。
1、学生就三个问题写片断。
a、你有怎样的心愿?
b、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c、怎样为它努力?
2、学生写片断,教师巡视。留意写得好的,备于讲评有针对性和示范性。
3、赏析片断。
第五课时(习作赏析)
一、写法指导,整合成。
1、做到言之有序,可开门见山表达自己的心愿,再谈心愿的由来;可先叙述引发心愿的事情再表达自己的心愿。
2、应把引发心愿的事情作为重点写详细、具体,注意写好自己的内心活动,流露真情。
3、在叙述中适当穿插议论、抒情的语句。
二、自评自改,完善习作。
修改要求:
1、是否按照一定的顺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清楚具体。
2、是否具有真情实感。
三、指导品赏,成就激励。
1、小组评析。同学们,习作稿已初步形成,愿不愿意和伙伴交流交流,倾听一下好的建议?请自由组成四人小组,一人读,三人评,看看是否达到本次习作要求。
2、抽样导评。展示学生的习作(好、中、差各一份),引导全班同学评议,欣赏成功之处,提出建议,修改不足之处,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修改完善。同学们,一习作的成功还有待于反复地修改。课后,你可以找信得过的伙伴评一评,也可以让爸爸妈妈给你提提意见,然后自己认真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语文小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睛天的夜晚,天空中有星星,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读课文,能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会背诵课文。
3、学会5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一个新偏旁:舟字旁,学会一种笔画,横折弯。
教学重点:
指导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汴的船的意思是弯弯的月亮象小船小小的船指的象月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看晴的夜空吗?(出示)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里有什么?月亮什么样?我们这种形状的月亮叫做什么?(月牙)
夜空这样美,有位小姑娘总也看不够用手托着小脸蛋,仰着头看天空(边描述边出示四肢皆能活动的硬纸板做成的小姑娘图片)看呀看呀,连眼都不眨一下,这时,奇妙的事发生了。小姑娘竟坐到了月亮上。这是怎么回事?小诗《小小的船》将告诉你答案。
板书课题:2
小小的船
教学生字:的、船
二、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独立学习。
2、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小组学习。
3、三读课文,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不丢字,不加字。
指名读―――评议。
三、出示目标
1、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字音准确。
2、背诵课文
四、实施目标
(一)逐句讲读诗句。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1)提问:弯弯的月儿指的是什么?
追问:①月牙什么样?像什么?
②小小的船是什么?
指名说
齐读: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2)比较:弯弯的月儿与弯的月心有什么不同:
指名说
师小结:
弯弯的月儿比弯的月儿更弯、更让人喜爱。
(3)比较:小小的船与小船有什么不同。
指名说
师小结:
小小的般比小船更小、也更讨人喜欢。
(4)指导朗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师:听老师范读,注意做到:
口齿清,声音响,不丢,不加字,字音要准确。
范读―――仿读(齐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评议)
2、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1)过渡:
小姑娘托着可爱的小脸蛋儿,望着那两头尖尖,像小船一样的月亮,出了神,意想着月亮真的变成了小船,自己真的坐到了月亮上(师生同做小姑娘托小脸出神望月亮的样子;师同时将坐着的小姑娘纸板模型拿下来放到月亮上并添画船桨,便图与书中图相同)
(2)提问:我坐在小船一样的月亮上看到了什么呢?
(3)引导理解闪闪的
师:星星在天空中不停地眨眼睛,我们就说这是什么样的星星?
师小结:
闪闪的就是一闪一闪的。
(4)引导理解蓝蓝的。
①提问:你坐在小船一样的月亮上,除了看到一闪一闪的星星,还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②结合学生回答,引导理解蓝蓝的.。
问:课文为什么不说蓝的天空呢?
指名说
③师小结:
蓝蓝的意思是很蓝很蓝,让我们觉得天空是那样美。
(5)理解只
夜空是多么美呀!除报一闪一闪的星星和很蓝的天空,竟然什么东西都吸引不了小姑娘!这就是只看见的只的意思,表示除了星星和蓝天,别的都没看见。
(6)指导朗读
我/在小小的/船里(轻声)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师范读,生按前面所想的朗读要求仿计。
齐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
(7)初步了解什么是想象。
①问:月亮真的变成了,小船吗?
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坐到了月亮上?
师小结:
月亮并没有真的变成小船,小姑娘也没有真的坐到月亮上,这都是小姑娘望着月亮想象出来的,并不是真的。
②问:现在知道小怎么会坐到月亮上去了吗?
(二)朗读全文
1、过渡:你喜欢这首诗吗?请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读时要做到,(投影):
(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词连读,按老师教的方法停顿,注意重音。
2、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男子生轮读―――齐读。
(三)指导背诵
美丽的夜空,不但吸引了小姑娘,也吸引了我们班的小朋友,先不是?你愿意把这首描写夜空的小读背下来吗?
自由练背―――部分背―――齐背―――指包背
(可配上轻缓优美的音乐背景)―――评议―――齐背
师按挂图提示背诵。
五、课后练习
1、填空
弯弯的(),小小的(),小小的()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里坐,只看见闪闪的()蓝蓝的()。
2、照样子用线连起来。
小小的
弯弯的
蓝蓝的
闪闪的
月儿
船
星星
天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语文小学教案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