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书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共鸣,有时甚至能找到灵感,读后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1
这本书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书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个高中的语文老师,极力推荐这本书,说他的学生看了都很有感触。拿回来看了之后还真有不少收获。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w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2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龙应台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 "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总是很敏感的,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 、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 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随着交流量的增大,交流的面也自然会扩大,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有助于遏制"高分低能"的现象。
有人曾疑惑,成长真的只是在在独立与放手之间吗?让我们尝试着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师生靠得近些,再近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3
当母亲将这本书冠以“好书,名著”等标签推给我时,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层又一层,但当我翻开书页,看了几页时,我对它顿时改观。
超乎预料的有趣呢。而且,书中母子两人书信内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龙应台女士与安德烈,他们看着同一片星星,在同一个太阳的光芒下生存,但他们接触不到被此,熟恶而又陌生。在这三十六封书信中,他们对簧富差异、美学、人文、各国文化差异等等提出了探讨与研究。这三十六封跨海书信,使这对母子有了连结,重新认识到了对方,她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认识了自己的母亲。看着书中风趣幽默的语句,我看到了一些别样的东西,一些我从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这个世界可悲的贫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树”:我知道了“间题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认真的看一本书,这本书也没有让我失望记忆犹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咖啡馆几乎是每个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习惯在空暇的时间去这类环境幽静,气氛高雅的地方,点杯咖啡,写写作业或是看看书我喜欢这样的气氛,这可以让我放松,且愉悦。
然,在香港这个地方,羊目细寻,你竟是寻不着咖啡馆的龙应台女士在书店买了书,想要寻一家咖啡馆,钴进一个宁静的角溶,在咖?香气的绕里,把整袋新书翻完,可香港是没有咖啡馆的她在信中如此写道:“那天很热,我背着很重的书,一条街一条街找,以为和台北一样,转个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没有,真的没有。去餐厅吧,可是那是一个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带着对時国企业断的不满,他们对本土产业的灭不情愿在那里消费而即使坐下来,身边也总是匆忙的人,端着托盘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馆里弥漫着一种时间压迫感。
这就是香港,这个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们工作时间之长,全世界第一。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种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哪一种都不可以。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灵感的,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4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合集,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这本书非常的有益,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爱,她们的严厉等等,背后都藏着一颗爱我们的心。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世界时事,丰富了我的知识量,也让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让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这类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5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学生时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状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一样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十分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取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唯美的网名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6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7
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
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永远伟大,无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许羡慕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讶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朋友经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
也许是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然而,没有言论自由,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然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鼓励我们青少年去思考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服从这个制度吧。当一个社会禁锢了人们的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不是死水一潭吗?
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历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爱,深深的敬仰。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们能够深深忏悔,并一直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
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
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文化部长,一直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交流,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态度。百度如此解释,“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个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尊重理性思考?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疑与反抗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无数次的个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痛苦,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悲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想来这世间便多了许多和谐,少了许多伤痛。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篇8
二十一岁的时候,我在本城念大学。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带回换洗衣服若干,再拎走苹果牙膏卷纸。每天思虑的不过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再吃什么,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发呆和看电子书。偶尔也会忧虑看不清前方的未来,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一大早跑去江边吹风,然后在课堂上昏昏睡去。也曾经一个人旅行,在陌生的城市里拿着一张地图不断地迷路。在荒凉的小镇边搭陌生人的顺风车回市区,紧张得一颗心都要跳出腔子来,并以为这是经历过的最大的传奇。周围的同学开始埋首工作和考研的事情,写大把的简历或者报大把的培训班,抱怨永远冲突着的复习和实习。而我却有点微妙地游离在这种气氛之外,如同把头使劲埋进沙堆的鸵鸟,宁肯把大把的时间洒在追新番跟读轻小说里,心却早已空虚和畏惧得丧失思考的能力。
真治对自己说,不能逃避。世界就要毁灭了,勇敢的少年快去创造奇迹。然而终究是逃不掉的。十四岁的真治还可以塞上耳机呆在电车上不回去,而我早就已经过了二十一岁了。
二十一岁。二十一岁的张爱玲已经写完《倾城之恋》,用文字吞没了整个上海;二十一岁的吴清源在和秀哉名人的对局里首次以三三、星、天元开局,后来被称为“中国流”新布局从此写入历史;二十一岁的贝克汉姆在世界杯预选赛中首次代表国家队出场,以0:3击败摩尔多瓦;二十一岁的比尔.盖茨正式从哈佛退学,和艾伦一起创办了日后的微软帝国。而二十一岁的安德烈也已经在思考生活的意义,如果生命的败坏本身就是一个残酷而漫长的`过程,该在什么时候伸手才能抓住自己的未来。
那么,二十一岁的我又在想些什么。
小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局限和渺小一天比一天显得愈发清晰。直到终于在某一天接受了我很平庸这个事实。而以上那些在二十一岁就有着卓越成就的人们都是天才。即使再怎么不情愿,我们都得承认天才毕竟是少数人头上才有的光环。这样的比照都只是无稽的,除了让平庸的我们自惭形秽之外体现不出任何意义。 然而即便是不奢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人生,却仍是有那么一丁点的不甘心泯然众人。站在学校和社会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岁,是再一次认真审视自己人生的契机。如此,便免不了迷惘了,按部就班得如同流水线的生活突然出现了一个岔口,需要用自己的脚来决定方向,而前方亦是迷雾。我该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而自己想要的又是怎样的人生。
已经习惯了父母的荫蔽,被教育只要乖乖念好书就可以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永远跟试卷上的分数成正比。高中毕业了考大学,大学没考好就要考好大学的研究生。能出去就出去,不能出去最好念个博士攒着,然后好工作和好收入就呼啦呼啦都涌到你面前来了,嘿,世界多轻易。
做梦。
安德烈在给mm的信中写到:我的亚洲同学,在我眼里看起来是如此的稚嫩,难道他们的父母亲对他们管得更多、更“保护”有加?我无法想象,但是我看到的是结果。我可以跟你讲一千个例子,但是一两个就够了。有一天约翰和我到学生宿舍去,一推门,看见约翰的香港同学,一对男女朋友,正坐在床沿玩,怎么玩呢?她手上抓着一只小毛熊,他抓一只小毛狗,两人做出“超可爱”的喔喔呜呜声音,推来推去,叽叽咕咕笑个不停,玩了很久,像两个八岁的小孩。但是他们俩都是二十三岁。
龙应台的回信里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列举了已经成年了的亚洲孩子们对母亲的依赖,和自己对这种依赖嫉妒却理智的态度。除了东西方教育的文化差异之外,孩子们自身思想的成熟程度,占据了决定性的方面。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灵上,二十一岁毫无疑问都已经完全属于成年人。而“成年人”这三个字所承载的除了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之外,还有更为成熟的,能承受压力的独立自主的态度。在这个年纪能做到经济上独立自主的不在少数,可是这个年纪经济上完全依赖家庭的也绝不在少数。作为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在思想上独立显得尤为重要。
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独立,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斩断后路,圆滑思考?想要真正从家庭里毕业,一定还是得离开。叛逆无非是小孩子的把戏,是对想独立却因缺乏经济基础而无能为力的自己的不满。作为成年人,需要直面更多现实性强烈的问题。在大多数课业都已经完结却尚未离开校园的过渡时期,未来这两个字瞬间变得异常地赤裸和尖锐起来。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很容易让人陷入迷茫期,更多则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试图逃避。可是该来的总会来,与其到时候睁着惶恐的眼尖叫不出声,不如直面到底。
从小到大曾经无数次的被问:“你将来想做什么?”不像小时候或许荒谬但是明确的答复,越年长,离未来越近,回答起来反而闪烁其词。因为即将步入社会的自己,已经清晰地感受到了现实的压力。做一行怨一行,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是不满大过愉悦的。过低的薪酬,过少的休假,激烈的竞争,繁杂的人际,总觉得付出的和得到的画不上等号。那么换一个喜欢的工作吧。可是即使质问自己“我到底想做什么?”会有明确答案的,并不会太多。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们都在碌碌地活着,做着自己不喜欢却有不得不做的事情,怨念得按部就班。
有时候干脆自暴自弃:兴趣是兴趣,饭碗是饭碗。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在闲暇的时间再来实现自己的爱好。可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工作八个,睡觉六个。吃饭洗漱上厕所三个,上下班的路上两个,做饭洗衣打扫清洁两个。还不算上抽烟发呆跟充电的时间,剩下来留给自己的寥寥无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覆盖和左右了私人情绪的空间,正因为此,才会为之痛苦。
没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那些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的一个圈套,乖乖往里面跳是对生活的妥协。在被逼着做这样的妥协之前,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在工作和兴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而此刻,需为获得这种选择的权力而努力。
所以现下不能迷惘。
夏笳说,女人到二十一岁就老了,但是我希望永远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去从事任何事情,包括写作。我还是没能成为那样的二十一岁,便任由这一段青春年华像整个周围的空气一样,变成羽毛掉落了。即使上帝会发笑,此时再试着去思考,或许也不是一件坏事。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的生日读后感5篇
★ 团队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