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优质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探究,提高学习的实效性,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观察实验,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产生的作用越大。
2、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钉上四颗钉子做成);
2、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铅笔、充气的气球、桌子。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
1、幼儿模仿小鸡、小天鹅听音乐在沙池中做游戏。观察游戏后留下的脚印。
2、提问:学小鸡、小天鹅走,留下的脚印有什么不同?
(1)小天鹅走时全脚掌着地,脚印是平平的。
(2)小鸡走时脚尖着地,留下的脚印是深深的。
二、幼儿探究活动一。
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2、试一试。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劲按小桌子。
3、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桌面朝下时,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点。
(2)把桌子正放时,可看见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三、幼儿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用同样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浅一样吗?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里,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劲按玻璃杯。
2、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杯口朝下时,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时,杯子几乎不往沙子里陷。
四、幼儿探究活动三。
1、探究的问题:用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一端削尖),在两个手指上留下的痕迹有何不同?
2、试一试。
幼儿用左右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尖的头扎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儿。
(2)另一个手指几乎不出现痕迹。
五、幼儿探究活动四。
探究的问题:手指与手掌同时挤压气球两侧,气球变化一样吗?
六、试一试。
1、幼儿用手指与手掌同时挤压气球两侧。
2、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3、说一说我的发现。
(1)用手指压的地方深深地凹进去。
(2)用手掌压的地方没有变化。
七、游戏:帮小鸡过河。
小鸡要过河,可是它的脚太尖,刚下河就把冰踩碎了,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小鸡过河?
1、给冰上铺上薄板,让小鸡踩着板过河。
2、给小鸡做一双大鞋,让它穿着大底鞋过河。
八、拓展思路。
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铺一张白纸,上面放一张复写纸,再铺一张白纸,脱掉袜子,用单脚踩在纸上,然后抬起脚拿起纸,在上下两张纸上都看不到脚印。请幼儿用圆珠笔在白纸上轻轻写字,上下两张纸都能留下深深的字迹。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阳光有不同的颜色组成,知道阳光有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等七种颜色。
2、探索观察七种颜色的方法,并通过涂色表现自己的发现。
3、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镜子人手一面,多棱镜每组一面。
2、小孔的纸板和装水的玻璃瓶若干,水盆4~5个。
3、画有太阳的表格以及彩色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去室外看阳光,引起探索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吗?说说你们看到的阳光的颜色。
2、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教师: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么材料呢?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让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五彩的阳光。
(1)探索一:将许多水盆放在室外,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
(2)探索二:提供许多纸板,请小朋友对着纸板看玻璃瓶,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回班后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
4、引导幼儿用彩笔涂色记录阳光的颜色。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太阳的表格,请小朋友将看到的太阳光的颜色涂在表格里好吗?
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活动完成后,让幼儿交流表格的颜色。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产生风的物品。
2、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
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
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
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
: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
(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
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
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
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
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关注身边常见事物的明显特点和现象。
2、尝试根据不同物质的吸水特点进行不同组合搭配,寻找的吸水效果。
3、理解实物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习用简单的符号做记录。
活动准备:
玻璃杯、不透明的罐子、装水的塑料瓶、盘子、小方巾、海绵、棉花、有一定坡度的塑料槽、幼儿实验记录表、符号对照表、教师统计表等。
活动过程:
一、魔术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了杯水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想一起玩吗?
(1)出示一杯水和一个不透明的瓶子,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瓶子,请幼儿猜猜水还能倒回杯子吗?(结果是将水倒了回来)
(2)出示另一个不透明的瓶子,请幼儿看看两个瓶子是不是一样?(是一样的)再次做实验,引导幼儿猜猜这次水还能倒回来吗?(能)结果水倒不出来了,老师把水变不见了?
2、启发幼儿猜猜水到哪里去了?
幼儿:在瓶子里。
幼儿:飞到外面去了。
3、打开瓶盖,找出原因。(原来里面有一条毛巾)小结:水被干毛巾吸掉了,所以就倒不出来了。
幼儿非常兴趣地观看魔术游戏,揭开谜底后都发现了水是被毛巾吸走了,反过来幼儿也理解了毛巾会吸水这一道理。
二、实验验证,寻找答案。
1、介绍实验材料,符号对照表。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会吸水,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师介绍提供的物品后出示符号对照表,引导幼儿理解不同符号所代表的物品名称。)
2、讲解实验方法。每5个人一组,每次每种物品取一件,分别放进塑料槽的黄色区域内并记录摆放的顺序,接着取一瓶水从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处慢慢的将瓶子内的水倒进槽内,直至全部倒完,最后将流入槽底托盘内的水倒进事先准备好的量杯内,看清量杯内的水量并做相应的记录。实验结束后取出槽内的物品,放进塑料筐内,将手擦干后再次取物,改变物品的摆放顺序后再次实验。
3、提出实验要求:
(1)5个人一组,每次实验每种物品各取一件,摆放后先做记录才开始实验。
(2)水要倒到塑料槽顶端的红色圆点上,速度要慢。
(3)每次实验结束将槽内的物品取出放进塑料筐内。
(4)每次实验物品的摆放顺序不能相同。
4、幼儿分组操作,寻找答案。
幼儿:海绵最会吸水。
幼儿:我觉得毛巾最会吸水。
幼儿:最会吸水的要排第一,水才不会留走。
幼儿:最会吸水的排中间。
幼儿:我觉得应该先放毛巾,第二放海绵,再放棉花,这样最会吸水。
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的操作材料,较顺利的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流出的水被倒进了事先准备好的烧杯里,幼儿很快能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判断出本组的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三、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根据幼儿实验记录,用大统计表集体统计实验结果。
2、得出结论:哪种组合最会吸水。
师幼共同统计各组实验结果汇总在大记录表上,根据大统计表比较出哪种组合的吸水效果。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一个特殊的杯子引出课题激起孩子好奇心的同时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引领孩子再次关注杯子里的毛巾,比较湿毛巾和干毛巾的不同,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整节课的设计主要运用探索式教学法,尽量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获得相关的感性经验。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鸟进笼”游戏,能正确把握小鸟身体的比例。
2.会玩小鸟进笼游戏,发现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
3.体验自制玩具的快乐,感受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
【活动准备】
白色硬卡纸、小木棍、水彩笔、双面胶、剪??
【活动重点】
掌握自制游戏的做法。
【活动难点】
知道“视觉暂留”现象的原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给小朋友变个魔术,吸引幼儿探索制作兴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展示“小鸟进笼”游戏用具,请幼儿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张硬卡纸上画上小鸟,重点指导幼儿画小鸟时要掌握身体的比例。提醒幼儿给小鸟图上漂亮的颜色。
(2)在另一张纸上画鸟笼,在两张纸的中间夹上小木棍粘贴在一起即可。
2.引导幼儿玩游戏,双手来回搓动小木棍,即会出现小鸟入笼现象。
三、结束部分:
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手的转动速度与小鸟入笼的关系,体验视觉暂留现象的奇妙感受。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美工区寻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戏,投放到益智区,探索不同游戏转动的秘密。
科学领域的活动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