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中的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关,教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6篇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篇2

设计意图:

?纸的吸水性》是山大版教材主题一中《送纸船》的生成活动,在认识纸的特性中提取了纸的吸水性为重点掌握内容,并加深了难度,让幼儿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质有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我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发现、思考问题,同时考虑到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本节活动主要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实验,来促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艺术课紧紧围绕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的整合点,让幼儿在选纸、染纸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整合点的认识。

活动目标:

1.体验小实验带来的快乐,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发展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知道纸有吸水性,对比观察发现不同纸的纸吸水性不同,并初步感知吸水性与纸质有关。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纸有吸水性,不同纸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难点: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与纸质有关。

整合点:不同纸的的吸水性不同

活动准备:

(三人一组,分为五组)

11个透明操作水槽;纸巾、宣纸、绘画纸的纸花各6个;纸巾、宣纸、绘画纸的纸树各16个;实验夹16个;大筐12个、小筐6个;大小记录表共17张;记录笔15支;5个观察盆;纸巾、宣纸、绘画纸各6张;纸的用途ppt。

活动过程:

一、 纸花开了,初步感知纸的吸水性

(一)教师操作,引出探究问题

指导语:今天许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朵漂亮的小纸花,大家猜猜这朵纸花能自己开放吗?

教师实验。

指导语:纸花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水里的花能开呐?

(二)幼儿自主操作探究

1.讲明实验要求。指导语:第一像我这样选一朵自己喜欢的纸花放在手掌心,在我发出“开始”的口令后,小朋友们“一起”将纸花放在水里。第二,纸花放在水里之后我们的小手就不要碰它了,只有小眼睛来观察一下,谁的纸花开得快?

2.幼儿操作实验

3.纸有吸水性

(1)指导语:你们的纸花都开了吗?为什么纸花开了?

(2)幼儿表述观察发现。

(3)教师小结:因为纸宝宝身体里面喝了水,所以纸花开了,我们把纸宝宝喝水的过程叫做纸在吸水,所以说纸有吸水性。

4.不同纸花的开花速度不一样

(1)指导语:那你的纸花和其他小朋友的纸花开花的快慢一样吗?

(2)师根据幼儿回答记录实验观察表。

(3)指导语:为什么有的纸花开得快,有的纸花开的慢?

幼儿回答。

过渡语:纸花宝宝是用不同的纸做的,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纸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二、观察操作,理解纸的吸水性特点。

(一)观察操作,了解纸质是不同的

1.幼儿观察。

2.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纸的不同点。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说的这些纸的不同的地方,我们说是纸的质地不同。

(二)实验:小树喝水

1.教师示范玩法,讲解记录方法。

2.幼儿汇报观察表

3.教师在自己的观察表上做记录。

4.教师小结:原来不同质地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有的吸水性强,有的吸水性弱。

5.师结合纸花小结小树的观察记录表。

三、结合生活,了解纸的用途

(一)吸水性强的纸的用途

(二)其他纸的用途

四、延伸活动,寻找身边的纸

指导语: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班里去看一看,身边还有哪些纸?他们都用来干什么了?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着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懂得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吸水性的强弱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吸水性是材料的一种物理性质,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3. 纸、木头、塑料、金属四种材料中纸的吸水性最强,纸是由纤维组成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2.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3.运用适当的语言定性描述材料的吸水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不同材料物理性质的探究兴趣。

2.初步意识到我们可以用观察和测量的方法认识材料的物理性质。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画图的形式展示、促进对材料吸水性与其组成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学生: ① 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 ② 杯子、水、滴管 ③ 放大镜、滤纸 ④红笔、红的彩色笔 ⑤ 实验单 ⑥大、小托盘 ⑦ 圆圈纸

老师:黑袋子(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一片)、喷壶、圆圈纸、课件、磁铁、教鞭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选择合适的材料擦干黑板上的水,说明理由。

2、出示课题:它们吸水吗?

二、谁更容易吸水

1、想办法了解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是否吸水?

2、布置实验要求:(投影)

(1)用什么滴水?滴多少水?滴在什么地方?

(2)怎么看材料是否吸水?

(3)记录:用图画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人人能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4)做完实验,上交所有实验材料。

3、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后到黑板上张贴记录单。

4、学生交流。

5、讨论:

(1)通过刚才观察、交流,你们发现不同材料的吸水性一样吗?

(2)哪钟材料吸水性最强?其次是什么?塑料和金属呢?

(3)纸吸收的水到哪里去了?

三、纸的观察

1、猜测纸的组成和结构。

2、观察纸的组成和结构,画在记录单上。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4、归纳:纸是由纤维组成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活动手册

五、自我问答

1、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

2、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3、介绍学生自己造纸的步骤。

六、作业安排:

1、小小设计师:设计制作一张有特色的纸。

2、小小收藏家:收集不同种类的纸,做成纸样标本。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学做观察记录。

活动准备:

1.空脸盆(放入活鱼)若干,周围摆放盛水的脸盆若干。

2.海绵、布条、绉纸、白纸、水彩笔芯、粉笔、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观察记录表,课件。 过程: 一、救小鱼 引导幼儿想办法给缺水的鱼送水,激发幼儿对材料吸水现象的兴趣。

活动过程

1.一一介绍操作材料,提问:你们觉得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2.幼儿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说这些材料都有什么变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儿一起总结操作过程,使他们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导幼儿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观看课件 播放大树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课件,幼儿观察植物吸水现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茎来吸收水分的。

记录、交流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打“、/”或“×”)记录,进一步巩固相关经验。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有一次小朋友在擦手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就问我"老师,我洗完脸以后,手上,脸上本来有水,为什么我用毛巾一擦,水就没了呢?"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吸水现象,我们设计了本节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实验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吸水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培养幼儿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操作结果的能力。

执教人:蒋娜

活动名称:科学活动《吸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哪些物体能吸水,并能比较其吸水特点。

2、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一次性餐盒,水,卫生纸,海绵,布块,粉笔,塑料纸,积木,硬币,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小魔术)

师:小朋友们下午好,欢迎来到我们的 ā á ǎ à实验室,在开始做试验前,老是要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我们一起来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教师操作:将白色宣纸折成一个正方形,四个角分别依次蘸入不同颜色的水中)。

师:老师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幼:我看到老师将白纸站如不同颜色的水中,之后白纸变成了彩色的纸。

师:这说明了什么?

幼:白色的宣纸可以吸水。

二、讨论:

生活中那些材料可以吸水。

师:在刚才老师为大家表演的小魔术中,我们发现白色的宣纸可以吸水,那小朋友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吸水?小朋友县域旁边的小朋友讨论一下。

幼1:卫生纸。

幼2:毛巾。

幼3:衣服。

师:小朋友都说了好几种可以戏水的东西,今天,老师在实验室里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但是,我和小朋友一样,都不知道这些材料那些能吸水,那些不能吸水。

三、实验操作。

1、介绍实验材料及实验要求。

师:小朋友先来看一下,我们的 ā á ǎ à实验材料都都哪些呢?

幼:有卫生纸,海绵,硬币,积木,塑料纸,粉笔,布块。

师:在我们实验室里,有一些小要求,我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很好的遵守要求,认真做实验的。(1、先将记录表取出,放在自己的右手边一侧。2、拿起每一种材料,只需往水里蘸一下,就立即取出,放入操作筐。3、保持桌面干净整洁。4、每做完一种材料的实验,就要开始记录。边做边记录。)

2、幼儿操作。

3、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操作结果。

四、教师验证。

1、教师实验

师:小朋友的实验做完了,那接下来,和老师一起来验证一下,看你们的操作结果正确吗?(教师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与幼儿一起分享操作结果。

2、师小结: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卫生纸,海绵,布块,粉笔吸水,其中卫生纸的吸水速度较快,塑料纸,硬币,积木不吸水。

五、总结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关于吸水的实验,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遍这个小实验。和他们一起观察吸水的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是否吸水,吸水之后又会有什么变化。

2、 体验小组合作的快乐,并学会将观察结果进行记录。

3、 增强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餐巾纸、瓦楞纸、报纸、木块、海绵、棉花、锡箔纸、雨衣布每小组一份。

2、 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小实验——会吸水的纸条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

将纸巾拧成的纸条竖着放进装有彩色颜料的盘子里,纸条慢慢变色了。

讨论:

1、把纸条放进颜料水里,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水会“爬”上去?

师:纸巾变色了,是因为它把颜料水吸进去了,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吸水呢?

二、认识材料,讲解操作方法。

1、 逐一出示物品,并加以认识。

2、 出示大表格,知道第一行是物品的名称,大家集体猜测、判断,能吸水的打√,不能吸水的打×,不能确定的打?

3、 幼儿分组记录猜测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一行,教师巡回指导。

4、 集体讲述,每组选一个代表讲出本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 幼儿分组实验。

1、 幼儿分小组操作。

把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试试它们到底能不能吸水,并在表格第二行记录实验结果。

2、 验证猜测结果。

大家把猜测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看看哪个比较有争议,可以再次实验。

3、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实验结果,发现餐巾纸、瓦楞纸、报纸、木块、海绵、棉花都具有吸水性,而锡箔纸、雨衣布没有吸水性。

活动延伸:

老师将一些吸水慢的和一些没实验过的物品投放在区角里,让孩子们利用其他时间自己去尝试,并做好记录。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6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小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教案最新8篇

小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8篇

中班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5篇

大班韵律活动教案6篇

大班认识时钟活动教案6篇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6篇

大班安全教育活动教案6篇

大班体育轮胎活动教案6篇

幼儿园大班半日活动教案6篇

大班科学活动吸水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