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品德培养,教案在制定时要求教师对教学评价进行全面和客观的分析,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10以内减法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10以内减法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
2.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的主要特征。
3.尝试自创规律,发展幼儿的实际运用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规律3-59,3-58,3-57
2、可以串挂的扣子,雪花片等,穿挂用的绳子。
活动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1.欣赏衣服
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同伴的衣服,并发现衣服上的规律。
2.观看课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或什么地方)?
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
这个规律是怎么样的?
3.找找周围有规律的事物
(1)教师: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你能找出来吗?
(2)幼儿互相讨论
-衣服上的花纹
-地砖
-栏杆
-律动
-做操中动作的反复等等。
二、幼儿操作,感知各种规律
1.幼儿自己运用一定的规律穿起小玩具串。
2.集体交流自己运用的规律,并将其转换成符号形式。
3.引导幼儿分析与提炼规律的主要特点。
三、运用规律
1.排队:我们小朋友可以排排队,排出规律。
2.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规律。
10以内减法教案篇2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分三个小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这一单元最大的变化就是减缓了坡度。
实验教材在编排上直接由“十几减9”过渡到“十几减几”,在实验中显得跳跃性过大,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
鉴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计算技能的必要途径和要求,我们在修订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十几减几”分为“十几减8、7、6”和“十几减5、4、3、2”两部分编排,以减缓坡度,增加练习时间。这种结构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结构(9加几,8、7、6加几,5、4、3、2加几)是相对应的,形成了结构上的节奏美,也方便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二)教材呈现(6个例题)
从总体来说,这一单元计算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想加算减”的方法。
1.十几减9(例1)
(1)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将主题图与例题进行了整合,主题图中只呈现问题,未出现计算方法,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
(2)从卖气球这个小情境引出15-9后,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仍利用圆片图显示“想加算减”和“破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圈一圈,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算理的理解)还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2.十几减8、7、6(例2、例3)
例2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自己想该怎样算十几减8。例3由“学生观鱼图”,从不同角度引出13-7、13-6两个算式,教学十几减7、6,仍然呈现两种算法:只不过破十法不再呈现直观图;想加算减法则利用前面一图三式(四式)中的直观图,想加计算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适当突出了想加算减的方法。
3.十几减5、4、3、2(例4)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并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由于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已比较熟练,前面又有了“想加算减”的基础,再加上“想加算减”比较快捷,又能同时算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所以教材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的前提下,重视引导学生“想加算减”的方法。这一编排意图在“做一做”中有明显的体现。
4.解决问题(例5、例6)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2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一些新的数量关系、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例5
●从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上来说,“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解决问题重在理解图意(或问题),例5则侧重于检测步骤——“解答正确吗”。并呈现了检测的方法:重新回到情境中,看看没来的人数与已经来的人数的和是不是要来的人数。
●教材借助了求另一个加数的数量关系,并且有多余条件“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使学生体会到:当信息比较多时,可以通过画图表示出信息,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知道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来解决。
(2)例6
●教材借助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计算解答实际问题的乐趣。
●使学生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通过操作表示信息的方法帮助理解,找出信息和问题的关系,结合加、减法的意义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整理和复习
这套教材我们在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与原来的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相比,我们在具体编排上增强了整理性: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整理好的表让让学生观察)。
让学生先把所学的减法算式写在卡片上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结果回答一些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经历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既巩固了所学的计算,又能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体验和感受),便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三)教学建议:加强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20xx版》p53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10以内减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目标分析:
在学生学会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运算基础上,初步接触连续两问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为学生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
(2)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
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接下来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
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现实情境,从中提炼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了解此类问题的结构,体会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
(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2、解决问题
(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列式计算:9+14=23(人)
(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检验结果
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归纳小结
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
?设计意图: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是由两个相关联的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构成的,教学例题时,出现两个条件后,分次呈现两个问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通过思考、交流、汇报的方式,弄清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连贯性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提升
(一)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1、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33+4=37(人)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条件。
列式计算:33+37=70(人)
4、检验结果: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学生口答问题。
(二)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1题。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并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教师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把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做题时要先读懂题目,再认真解答。
10以内减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之上的。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课件、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设计意图:在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图中信息,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减法问题,教师有意识地将其中三个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学生探究的基点。同时在信息的对比中,发现中国金牌数第一,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36-23= 36-16= 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
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如果老师现在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二)尝试练习,分组比赛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了之前学习列竖式计算加法的基础,因此,本课教学,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做好充分引导。尤其对圆片在数位上的含义做出指点,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笔算减法算理这一难点。在分组合作的同时,设计分组比赛的环节,活跃课堂,让计算不再枯燥。】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二)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三的第3题。
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10以内减法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讲述自己的购物过程,学习用数字和符号记录。
2、学习用类推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活动准备
1、超市场景及贴有1—4元价格标签的商品若干。
2、幼儿人手一张5元面值的人民币,1元、2元、5元面值的人民币若干。
3、超市货架图一张(如图5-8)。
活动过程
1、开展购物活动,学习5以内的加减。
(1)教师提出购物要求:每位小朋友用5元钱买一样物品,如果需要找零钱,请在旁边的篓子里按数目取出零钱,再说说你的5元钱是怎么用的。“你有几元钱,用了几元钱,还剩几元钱。”并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2)鼓励幼儿在购物过程中边购物边讲述。(如:我用5元钱,买了4元钱的牙膏,还剩1元钱。用一道算式记录。)并和同伴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
(3)请个别幼儿根据所列的算式讲述自己的购物情况。(如:5-2=3,我用5元钱,买了2元钱的xx,还剩3元钱。)
2、带领幼儿进行购物猜测活动,学习用推类的方法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引导幼儿观察货架图,知道实物图上数字的含义,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测:
“我用5元钱,买了货架图上的两样食品,你们猜猜我买的是哪样食品?”
(1)当幼儿说出两样食品后,教师可请大家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再肯定其中的`一样食品,让幼儿重新猜另一样食品。(如:幼儿猜出的是4元钱的可乐和1元钱的糖,因为这两样食品合起来是5元钱。教师就可以肯定他们猜对的一样,即:4元钱的可乐猜对了,而1元钱的糖不对,幼儿则需重新猜另一样,他们就会猜是4元钱的可乐和1元钱的饼干。)
(2)当幼儿说出两样食品后,教师可肯定其中的一样但不告诉幼儿是哪一样,让幼儿通过类推的方法去猜测。如:幼儿猜出的是4元钱的可乐和1元钱的糖,教师可表示有一样猜对了,一样猜错了,请幼儿再猜。幼儿说是4元钱的可乐和1元钱的冰棒,教师表示还不对,幼儿又猜是4元钱的××和1元钱的糖,老师表示:这次你猜对了。
3、老师总结,布置作业
10以内减法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