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挑战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超越自我,不少人认为教案的篇幅越长越好,其实不然,简洁有效的教案更能提高教学效率,,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学二年级上教案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各种情景中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意义,能够表示和表达几个几相加。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一定的数学文化和乐趣。
3、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将问题带入生活,能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踪影。
教学重点:
能从算式或图画中知道是几个几相加。
教学难点:
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的将问题带入生活,能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踪影。
教学准备:
课件、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一、变魔术,激兴趣
同学们,喜欢看变魔术的节目吗?今天老师给大家来表演一个魔术的节目
1、拿一纸条,首位粘起来,用剪刀从中间剪开,看看最后是什么样的?
2、三位同学当助手再一次剪开粘好的纸圈,适当调动氛围。
二、提问题,学新知
1、谁能提个数学问题?
一共变出了多少个纸圈?
2、怎么解答?
2+2+2=6 (板书)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它的加数相同。
你真会学习数学,数学就是要从数量关系或者算式中发现相同或不同,然后从相同或不同中来研究学习数学,今天我们就从相同的`加数入手来学习。
4、那么在这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呢?
于是,对于算式2+2+2=6我们就可以说是()个()相加得()。
谁会说?谁来说说?找几人来重复说后齐说。
三、做练习,化新知
1、幻灯片2,让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
5+5+5+5+5=20 7+7+7=21 ()个()相加得20 ()个()相加得21
2、你能说一个这样的算式吗?
一个学生说算式,另一个学生说是几个几相加。
3、大家能从算式中看出是几个几相加,那么你能不能从图中看出呢?幻灯片3-8,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然后写一写算式。
4、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个几相加的内容,(板书课题),我们学习的加法算式中有一类很特殊,它们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
5、动手摆一摆。
(幻灯片9)每次摆3根,摆4次。
说一说题意、学生动手摆一摆、填空后说一说。
(幻灯片10)摆一摆5个2和2个5 对比后让学生初步体验两个数之间是有奥妙的。
6、画一画(幻灯片11)每行画3个,画4行。
学生画完后列式、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还可以怎么观察?怎么列算式?那又几个几相加呢?
同学们看问题,尤其是数学问题要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变换一下角度来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幻灯片12)可以怎样观察,分别是几个几相加。
四、到生活,学数学
1、最后老师再给大家变一样东西,看是什么?在上面有没有我们藏着我们今天学习的几个几相加的知识呢?
其实,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藏着数学的知识,只要带着数学的眼睛,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下课后分小组自己去找找,小组长负责整理,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找的最多。
2、其实老师一开始给大家变出的魔圈是有名字的,它叫莫比乌斯圈,介绍莫比乌斯和莫比乌斯圈。
板书设计:
几个几相加
2+2+2=6 相同
()个()相加得6 不同
不同角度观察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联想推理的能力。
3、联系实际,对学生渗透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班的小画家白宗岳和宋润杰画的画。
这幅画的是猴妈妈,这幅画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在美丽的花果山上,由于猴妈妈突出的表现,得到了猴王的表扬,并奖给猴妈妈12个又大又肥的鲜桃。
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猴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些鲜桃的?说说你的理由。
(评析:让学生去猜一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猴妈妈可能要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小猴吃,从而巩固了“平均分”的概念。)
二、新课
1、教师:猴妈妈是这样想的:我有12个桃,每个孩子分4个,正好分完。
请你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
学生思考后发言。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以下4种算法
学生1:12÷4=3
学生2:3×4=12
学生3:12-4-4-4=0
学生4:4+4+4=12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让其他的学生能听懂,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师:这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说说理由。
教师:试试看,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卡片上的题目,验证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出示卡片:10÷2=
15÷3=
16÷4=
20÷5=
……
教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说什么?
(评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猴妈妈有几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多种算法,力争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而通过验证活动,则让学生自己本能地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2、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算出了猴妈妈有3个孩子,猴妈妈也可以这样分:把这些桃平均分给3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几个?
学生列出:12÷3=4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算出来的。
(评析:这一环节过度自然,既复习了除法的含义,又体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简便。)
3、教师:猴妈妈正想把这些桃平均分给它的3个孩子,有1只小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你猜,它提出了什么意见?应该怎样分?
引导学生知道,有好东西时不要自己独用,要想着妈妈,想着别人。
列出算式:12÷4=3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它与刚才写出的12÷4=3有什么不同?
(评析:设计“小猴提出不同意见”这一环节,对学生渗透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提高数学课的人情味,同时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4、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计算除法时,要看除数和哪个数相乘得被除数,就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习
1、你能很快地算出来吗?
15÷5= 20÷4= 25÷5=
18÷3= 30÷5=
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计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特别地说一说像5÷5= 、1÷1=这样的算式是怎样求商的?
2、你知道这句乘法口诀可以算几个除法算式吗?
三六十八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
出示乘法口诀,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特别要注意像“五五二十五”这样的乘法口诀。
3、自编5道除法式题,并用乘法口诀算出来。
小组交流。注意学生出现的问题,如:20÷2= 引导学生用除法的意义来解答。
4、课本练习题。
四、 课后小结。
(评析:本课的练习设计巧妙,层次感强,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需要独立思考,又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练习活动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分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利率的概念,掌握利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利率的详细讲解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利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习惯独以及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率与本金、利息、时间的关系;利率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二、新课引入
1、概念理解
老师:同学们是不是都见过银行卡呢?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把钱存入银行呢?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钱更加安全,还能增加一些收入。
在银行的存款方式有多种,如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利息的'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根据国家发展规律的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201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表:
2、例题详讲
例:2012年8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存两年,问到期时可以取回多少钱?
老师分析:王奶奶到期取钱时除了本金,还应该加上得到的利息,就是王奶奶可取回的钱。
解:小明的解法:5000 x 3.75% x 2=375(元)5000 + 375 = 5375(元)
小丽的解法:5000 x (1+3.75%x2)= 5000 x (1+7.5%)=5000x1.075=5375(元)
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
下面同学们分组讨论小明与小丽解答方法的不同点,说出他们列出的式子的意义。
小明的解法:先算出利息,再加上本金就是取回的钱。
小丽的解法:用本金与单位一加上利息率和时间的乘积相乘,就能得出直接得出可取回的钱。
3、即时练习
2012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解:8000 x 5x 4.75%=1900(元)8000+1900=9900(元)
答:到期时张爷爷可得到1900元的利息,一共能取回9900元。
拓展延伸
妈妈有1万元钱,有两种理财方式:一种是买3年期国债,年利率4.5%;另一种是买银行1年期理财产品,年收益率4.3%,每年到期后连本带息继续购买下一年的理财产品。3年后,哪种理财方式收益更大?
解:第一种方式收益:10000 x 4.5% x 3 = 1350(元)
第二种方式收益:第一年利息10000 x 4.3%=430(元)
第二年利息(10000+430)x 4. 3%=448.49(元)
第三年利息(10000+430+448.49)x 4. 3%≈467.8(元)
总收益430+448.49+467.8=1346.29(元)
1346.29t;1350
答:三年后,买3年期国债收益更大。
课外任务
去附近的银行调查最新的利率,并与本节课的利率表进行对比,了解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本课小结
1、利率的概念和意义。
2、利率有关问题的解答。
3、根据利率的有关概念建立合理的理财方案。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5
一、情境引入
1、今天是我们的一位好朋友的生日,想知道他是谁吗?
2、(电脑出示:淘气)让我们一起来唱首生日歌吧!听听淘气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吧。
3、板书课题:生日。
二、探究新知
1、统计前的准备活动
(1)今天是几月几日?(10月16日)原来淘气是10月出生的,我们班有谁也是10月份出生的?
(2)你是10月份出生的,那你知道你出生的月份属于什么季节的呢?
指名学生说:你是几月出生的,属于什么季节?
(3)我们来看一看,你们出生的季节刚才你们说对了吗?
出示课件:四个季节的图片(并说明哪几个月是什么季节)
(4)现在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属于什么季节了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坐直。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5)老师要看看谁是亮眼睛,看好了。我们请春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夏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秋季过生的同学举手;请冬季过生的同学举手。猜一猜哪个季节过生日的最多。
(6)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有什么好办法知道?
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举手数一数、举不同颜色的卡片、分排站立、画正字等)
2、经历统计活动
(1)6人小组合作统计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次调查。那调查应注意什么?来看看小组合作的要求吧!
(幻灯)
(2)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调查一下,并完成统计图。
(3)全班汇总
师:刚才老师看了同学们在小组的表现,真积极!下面我们一起完成大的统计图好吗?请各小组长汇报你们组的统计结果,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4)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3、观察统计图,拓展思维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现在你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了吗?从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
(2)师:谁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谁能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老师也有生日,你们猜猜老师的生日可能在哪个季节呢?生猜。钟老师12月份过生日,是什么季节呀?(冬季)对了,老师是冬季过生日的,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猜测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是这个结果不一定是准确的,就像猜老师的生日一样。
三、拓展应用
1、这个统计图是怎么得来的呀?说一说。
2、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40例3,例4,练习八5-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
?过程与方法』
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身边。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角空间观念,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角,并在初步认识直角的基础上,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初步建立直角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学生拿出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2.教师分别选取不同大小的三个角画在黑板上,画完后,要学生分别指出三个角的顶点和边,教师一一板书。
3.教师指着直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是不是与其它两个角不太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直角。(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角吗?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直角
问:刚才老师用三角尺上的哪个角画的直角。
现在请你拿出你们的三角尺,找一找你们尺上的直角。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
(3)你能用纸折一个直角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
指出折出直角的`学生说一说折直角的方法。
2、判断直角
(1)怎样才能检验我们折的角是不是直角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
教师讲解比的方法:先将三角尺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尺上直角的一条边跟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尺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与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就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检验自己折的角是不是直角。
再让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二)教学例4
1、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你现在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吗?
(2)全班评价小结:画直角难度比画一般的角要难一点,两条边的方向不能随便画,只能根据三角尺上直角来决定怎么画,强调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要画成弧线。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40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八第5、6、7、8题。
(课件逐一出示,教师引导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动手做角
学生交流
学生观察老师画的角。
学生回答
学生寻找,并指出直角。
小组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动手比一比,进行检验。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动手尝试画直角。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顶点对顶点,一条边对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重合就是
数学二年级上教案推荐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