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表达不仅是对书中细节的关注,更是对生活的反思,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联系社会现实或生活中的现象,让感悟更有深度,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800字以上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1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虫子”,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虫子”写出一部皇皇巨着,更不能不说是奇迹;而这部书居然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更是奇迹中的奇迹。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法国20世纪初的着名作家罗曼。罗兰以前这样称赞法布尔:“他观察之热情耐心、细致入微,令我钦佩,他的书堪称艺术杰作。”是啊!只因为他观察时的细心、他对昆虫那不灭的的热情,才会写出这么一部皇皇巨着。着名作家巴金则曾这样评价法布尔这部惊世之作:“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世界上第一本《昆虫记》出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那是一本集自然科学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昆虫百科全书。当时的《昆虫记》全书共十卷,长达二三百万字。在《昆虫记》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特征和日常生活习性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这本书一出版就立即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着,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人们冠以“昆虫的史诗”之美称,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等桂冠,并因此书于19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我最欣赏的篇章是第二卷第五章的:绿色蝈蝈儿的故事。改篇章描述的是一种绿色的蝈蝈的特征与生活习性,写的细致生动,还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等的修辞手法。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绿色蝈蝈》。它是《昆虫记》中第二卷第五章的部分资料。别人说:“课本上的资料精简易懂,让读者更能明白。与课本资料相比,则显得原文嗦复杂,资料较为枯燥。”可即使这样,我对原文的评价还是比对课文资料的评价更胜一筹。已做精简处理的改编文虽能更好地表现出绿色蝈蝈的“个性”可让读者从中体现出来的仍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文章。可原文不同,它虽然稍微嗦复杂,可它的形式像日记一样,读起来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当时那好奇的心……
?昆虫记》是一个奇迹,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2
提起刘邦,大家肯定并不陌生。每当我阅读《史记》,读到关于他的事迹时,总是不禁赞叹道:“他真不愧是一代枭雄!”
刘邦心胸宽广,宽厚待人。《史记》里记载,当时,农民起义,反叛秦朝,需要一个人先打入关中瓦解秦朝。众将领闭口不谈实力雄厚的项羽,却一致推荐刘邦,因为他们认为刘邦是宽厚长者,只有他能使百姓信服。刘邦借此树立威信,充实军队,赢得民心,为后面的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深知,唯有不欺凌,不暴虐,宽厚待人,才能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刘邦知人善任,任才唯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比不上张良;安抚百姓,镇守国家,他比不上萧何;连兵百万,百战百胜,他比不上韩信,但是他却能充分地任用他们,并且亲之信之,他的成功与这是分不开的。若不是刘邦的知人善任,一代奇才陈平就不会投奔他;若不是刘邦的任才唯贤,著名说客郦食其也不会依附他。他深知,唯有广招人才,举贤使能,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推翻强大的秦朝。
刘邦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刘邦并不是神人,于是他便广开言路,察纳雅言。别人提出的建议,他总是虚心接受,思虑再三后决定是否听从。《史记》记载,刘邦与项羽对战时,楚军把汉军围困在荥阳。正在刘邦犯愁的时候,一个小官陈平献计:离间项羽和他的部下。刘邦并没因为陈平出身卑微,而对他的计策不屑一顾,而是加以分析,肯定了这条计策。陈平还需要四万斤黄金,刘邦也不因为他是小官而不同意。就这样,刘邦成功削弱了对手,壮大了自己。他深知,唯有多倾听别人的意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统一天下,实现霸业,成为枭雄!
从一个平民百姓,到一代伟大枭雄,是刘邦的点点滴滴改变了这一切!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3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是一部沉淀的历史,默默叙述着一个故事。与此同时,也反映了自己所处时期真正的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社会同样孕育一类人。
?骆驼祥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要强怀梦的车夫经历的兴衰历史,最终沦为了一个堕落自私的末路鬼。这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于那个黑暗世道下所经历的天灾人祸也许会有不同,必然就是没有人能摆脱沉沦的局面。最初的祥子多么耐苦忠厚,他不奢望有荣华富贵,不奢望守株就能够捉到兔,他只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自食其力,娶上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就是这么小的平凡的愿望,最终还是变成幻影,石沉大海。我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他有理想,也为之付诸行动,可是上天还是一次一次打击他!他比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拼命,可是命运的枷锁牢牢地震慑住他,凭什么!凭什么!我痛恨将祥子连车带人抓走的兵,他们是如此的蛮横跋扈,强抢强掳,可怜的祥子用血汗筹集三年的车没了!这只是一遭,奸诈的孙侦探又威胁祥子交出了他最后的积蓄。而后虎妞欺骗祥子娶她,她可谓人如其名,长的虎头虎脑,可是他得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只能委屈求全。好吃懒做又迷信的虎妞后来难产,死了,他只得卖了刚买的车安葬。一次又一次的痛楚,他往肚里咽,可他还决定在做一个上进的祥子,只要他爱的小福子和他一起日子。得知小福子自杀后他再也承受不住生命中的痛,最后的希望及善良的本性全然泯灭。既然努力没用,再努力挣钱也只是等别人来掏尽自己的兜囊,那为何还要拼命?不如坐等享乐,沉迷于吃喝玩乐。
虽然造成祥子这出悲剧的编剧是那个阴暗的社会,但导演依然是他自己。他虽然健壮忠厚,但他是自私且无脑的,无论是在曹宅丢钱后想着偷回几样东西补偿,还是拒绝曹妈为他设想的生钱之路生怕丢了钱,还是在他丢车之后抢别的车夫的买卖及至最后他的沦陷,无一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只有人们都认清现实成了群打成阵才行,而自私是当时社会人们致命的弱点。
我庆幸我处于21世纪,自然没有吃人的制度,所有的努力都能化为成功,而我们比祥子多一份幸运,多一份知识,少一份拮据,少一份挫折,自然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应比祥子多一份努力,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4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巴金老先生写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长大后闲来无事随手还会翻翻这本书。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5
信念是明灯照亮着期盼的的心灵,信念是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信金是脊梁,支撑着不例的灵魂。一一题记
他一生坎坷,磨难众多。他自幼不幸,酒鬼父亲一味强迫幼小的儿子练琴,期望他成为自己的摇钱树。后来母来重病离世,他在失去了这唯一亲人的同时,也失去了快乐的学习时光。接不来,疾病又一直因扰着他,他得过天花,又在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老年失聪,一生孤独终老。他就是贝多芬,《名人传》中的一个主人公。
就是这样一个身林矮小,像貌丑近的人,写下了《英雄》、《田园》、《命运》、《第九交响曲》、《月光》等著名的乐曲,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力量令他如此坚强,有“扼住命运咽喉”的壮志豪言,是什么使他在历经风吹雨打后,依然演驿出如此奇迹的篇章。
罗曼罗兰已告诉我答案“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信念”。是的就是信念!正是他那“我的艺术应当为贫苦的人造福的信念”,是他反对封建制度专制,追求平等和平的信念,更是用他的音乐号召全世界自由和幸福而斗争的`信念。因为信念,所以他无所畏惧,因为信念他的作品才能动人心脾,才能在梅特温反动统治猖獗后,写下《第九交响曲》。他,因为信念而熠熠星耀,因为信念,成为了不朽的奇迹!
其实古今中外有多少因信念铸就奇迹的伟人。马云创办阿里巴巴时仅有18人,如果不是凭着信念,又怎有了现在的成功。爱迪生曾花了十年去研制蓄电池,经历五万次左右的实验,试用了两万多种材料才有了现在的电池,电灯。如果没有“我能行”的信念,他又如何加以坚持?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实验了四年,才提陈出镭,如果不是信念,她又怎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研究?是的,正如温塞特所说:“如果一个人有信念,他就能创造奇迹。”
那我们当今青少年不更应该坚立起信念的风帆吗!前路漫长曲折,但我们要有梦想,有追求,有信念,更应该把信念与祖国、与民族所联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两个百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胸怀信念,扬帆起航,去创以造我们的奇迹!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6
“不幸,是天才进步的阶梯,信徒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巴尔扎特如是说。
路遥先生笔下的《平凡的世界》,写出了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陕北农村世故,还有改革更迭之时的沧桑狼狈,以及一览无遗的喜悦惊喜。
孙少安、少平一家,起初同那时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家庭一样,被贫困的枷锁压得举步维艰。不幸,仿佛已在孙家生根开花,似乎穷一辈子早已注定。少安、少平不是天才,但至少不是弱者。不管选择致富追求扬眉吐气的方式为何种,他们都打开了枷锁,走进了新天地,走出了一番自己的人生。不幸,不是束缚,反而是一种动力。
我们都活在这般红尘十丈,都是为自己的七彩梦想而奔波的芸芸众生。同时,也是普通的,平凡的世界之人。我们在一次次的奋斗和努力中,收获喜悦与满足,在一次次不幸中选择接受。这便是我们的生活,平凡而又令人感动。在这等平凡的世界做着平凡之事,活出自己的平凡人生。
有人似乎总是想在人海中脱颖而出,似乎总是在标榜着一份孤傲,想做不一样的,不同于众生之人。殊不知,在平淡之中开出七彩之花,这才是精彩的人生。像少平一样,时刻不忘学习,读书,对人对物怀揣一颗感恩之心,不随世俗漂流;像少安一样,时刻不忘本,致富不仅为了自己,更为了同时处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贫苦人民,恪守农民之心。我觉得这才是人生,这才是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绝非平庸。
“我们原是自由飞翔的鸟儿,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洋,只有风在飞舞,还有我作伴。”
我们原是鸟儿,自由的鸟儿,贫困并不能束缚住向往大山大海的心。我佩服少平,同时我也想像少平一样,不执于苦,不执于乐。在任何悲欢离散之中,记住自己的梦想,从不动摇,从不被不幸所压倒。老天从不会眷顾不努力之人,就像东拉河两岸的农民一样,不出门闯荡,怎会尝到生活百味瓶的`苦与甜。
一马平川的大道上,平凡的事如四季般轮回继续着。东拉河时而奔腾,时而缓慢,黄土高原上突来的大雨滋润了农民世代相依的土地……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7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讲述了一名英国青年叫鲁滨逊,他很小时就想外出冒险,不听父母的劝告,开始了海上冒险。不料有一次发生意外,他成了唯一的幸存者,被困在了荒岛上。虽然他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无所有,但他通过自己的双手,种麦子,做桌椅,做葡萄干、面包,甚至还用篱笆做围栏,用来训羊。这一切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可是鲁滨逊做到了。他运用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战胜了困难,并在荒岛上整整生活了27年两个月零19天后才回归祖国。
如果其他人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会埋怨命运的不公平,然而鲁滨逊没有。他不仅不抱怨,反而很感谢上帝,感谢他让自己生存下来。尽管他置身荒无人烟的孤岛,可他每天都祈祷上帝和阅读了《圣经》,每年还举行一次上岛纪念日,怀着感激的心情感谢上帝给他的种种恩惠。换一个角度思考,假如我是他,我能像他那样在逆境中坚强不屈地生存下来吗?我能利用我手里仅有的一些物品在荒岛上生存28年吗?我能乐观面对现实而不放弃逃生希望吗?这些我都不能,大多数人都不能。而他,鲁滨逊做到了,甚至做的更好。而这28年历险也成了他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他学会了自力更生与创造。
我想,鲁滨逊在荒岛上的都应该是在痛苦与煎熬中度过的,可他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有时,他摘葡萄,晒葡萄干;有时,他外出捕猎;他有时驯羊,挤羊奶。他还意外发现,以前他把糠皮抖落的地方竟然抽出来几根穗子。他根据这个发现,决定种麦子和稻谷,用来做面包。第一次播种时的种子没有出苗,这次经验使他几乎成了一位农艺家,收获了近两吨的粮食。为了能吃到更美味的食物,他使用陶土烧制了锅,用来做汤。
而野人“星期五”的出现更是让鲁滨逊开心不已。星期五本来是一名即将被野人吃掉的俘虏,经过鲁滨逊的帮助,逃脱了被吃的命运,和他成了朋友。并且教他英语和文明。后来,鲁滨逊设计计谋救出了一名船长和船上善良的人,坐着货船和星期五一起离开了荒岛。
这本书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和危险,不要放弃希望,只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乐观面对现实,就能成功克服困难,甚至你能像鲁滨逊一样创造一个超乎自己和所有人想象的奇迹!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篇8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是孔子的学生及再传弟子所编纂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著名的《四书》之一。
我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时,刚满10岁,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中等。为此,我的父母很为我的前途担忧,但我那时却满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来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没想到阿姨听了爸爸的诉说后,竟把我給“禁足”了,每天不是让我写作业就是看书,可我一门心思想着玩,哪里是在看书。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写作业,在那里玩。当阿姨发现了我的计划后,并没有处罚我,而是把她刚买的《论语》递给了我,并且还有一本“翻译书”,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论语》。因为我不懂文言词语的意思,所以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认真的看了下去。就这样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渐渐地我爱上了《论语》。我发现了其中许多的奥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懂这则论语后,我明白了学习的正确方法,也知道了我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论语_也是谈学习方法的。它告诉了我学与思的关系: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儿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这则《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要敢于请教别人。这才是智慧的选择。
现在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参加这一活动后,我能更好的理解《论语》精神。是《论语》教会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把我从学习成绩的“低谷”拉了上来,也是它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它让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诲人不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世上并没有聪明与愚笨之分,我们感觉的聪明与愚笨仅仅是我们的心理感觉而已。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或许是你走向成功的关键,也许你没有发现,没有察觉。那你现在从头开始,好好地读读《论语》吧,里面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经典名言或许会对你大有裨益。
800字以上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