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我们的教案内容紧密结合了教材和实际生活,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草和树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草和树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草和树的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动物是孩子们喜欢的永恒主题,小班的孩子也不例外,在孩子们自带玩具中有80%的孩子带的玩具与动物有关。孩子们总是充满了对不同种类的动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为此我设计了小班《我喜欢动物》的主题探究学习网络。
主题网络:
我学小动物
↑
喂小动物吃饭
↑ ↗可爱的大熊猫
?我喜欢动物】 →小小搜集员→动物园里动物多↘有趣的乌龟
↓
动物的花花衣→猜猜我是谁
活动流程:
活动一:
小小搜集员
活动意图: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动物是幼儿生活十分熟悉,接触频繁的事物,种类十分丰富,易于搜集和观察,我便有意识地发动孩子们来做“搜集员”。
目标:
通过多方面途径收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师幼共同创设环境,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孩子对动物世界的认识。
活动二:
社会体验动物园里动物多
目标:
知道一些动物的名称,喜欢小动物。
布置环境:
教师将共同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布置成“动物园真有趣”的主题墙,边布置边请幼儿说这是谁带来的,是什么动物。
活动三:
科学探究可爱的大熊猫
目标:
1、感知大熊猫的外形特点,了解其生活习性。
2、知道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教育幼儿爱护它。
活动四:
科学探究—— 《有趣的乌龟》
目标:
1、观察、感知乌龟的体型、食性和活动特点。
2、愿意照顾乌龟,体验饲养的乐趣
活动五:
区域活动——《喂小动物们吃饭》
目标:
1、认识若干种动物的名称及其外形特征。
2、初步了解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学说相关的短句。
活动六:
语言活动——《我学小动物》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萌发喜欢小动物、愿意亲近小动物、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2、引导幼儿在模仿小动物的活动中获得快乐。
3、指导幼儿表演鸡、鸭、狗、羊、猫五种动物的叫声或动作
活动七:
科学活动——《小动物的花花衣》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动物的毛皮花纹,学习匹配。
2、有喜欢、关心小动物的情感.
3、体验和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森林背景图、动物头部图片和相匹配的动物衣(花纹卡片)、音乐
活动八:
游戏活动——《猜猜我是谁》
目标:
1、通过与墙饰的互动,让幼儿熟悉常见动物的皮毛的花纹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辨别力、匹配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草和树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用以泡茶的植物与人身体健康的关系。
2、尝试有目的地为他人配制保健茶,萌发关心他人的情感。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重难点:
了解一些常见保健茶的养生功效。
能有目的地为他人配制保健茶,萌发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事先完成关于各种茶功效的《调查表》
2、红枣、枸杞、菊花、胖大海、玫瑰花、绿茶6种植物;
3、配对操作连线图片、勾线笔
4、6个透明壶、透明杯子若干、开水瓶。
5、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
出示孩子们带来的调查表
1、师:前几天请你们做了一张关于保健茶的`调查表,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些保健茶。
2、师:请你介绍一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交流这些材料的不同功效:
红枣(补血)、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吃红枣?医生建议我们普通人每天吃3颗枣最好。
枸杞(明目)、猜猜看,枸杞吃了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菊花(清火)、什么季节喝菊花茶比较适宜?
胖大海(清音)、想想做什么职业的人经常用到嗓子,比较适合喝胖大海?
玫瑰(养颜)、谁喝比较合适?
绿茶(预防衰老)、猜猜这是什么茶?喝了有什么作用?
小结:这些植物都有自己的功效,饮用这些植物泡得茶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好处,所以它们被称为——保健茶。
二、操作配对
过渡语:你知道这些保健茶的功效了吗?
1、师:接下来我们玩一个连线游戏,上面是各种材料的图片,下面是各种功效,请你和好朋友两个人一起合作用线把两者连起来。
请幼儿两个两个操作,
2、让孩子们自己检验是否配对正确
小结:通过连线游戏,我们都知道了这6种保健茶的不同功效。
三、尝试配茶(有目地的为他人配制一款保健茶)
1、师:那你喜欢喝什么茶?为什么?
2、师:除了给自己配合适的茶,我还想为我妈妈配制一款保健茶,她年纪大了眼睛看不太清楚,脸上也有了皱纹,你们说我应该给她配什么保健茶呢?
3、师:那你最想为谁配茶呢?为什么?
配茶要点:第一步,先拿1个透明杯子;
第二步,注意观察一下每一份材料旁边的数字;
第三步,再用工具把材料装进杯子里;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引导。
5、师:请你介绍一下,你为谁配了一款什么茶?
小结:我们大2班的孩子真的很棒,不仅懂得了这些保健茶的功效,而且还会关心家人和老师,相信家人和老师饮用了你们配的茶,身体会越来越棒!
四、体验品尝
1、师:刚才是我们为他人配制了一款保健茶,那你们自己想不想来尝尝保健茶的味道?
2、幼儿品尝刚才配制好的保健茶。
活动延伸:
师:上次我们小朋友还带来了许多其他的茶,一起来认识一下,有兴趣的可以再来品尝一下。
草和树的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段,造型技能的局限是影响创作意愿深入实现的潜在障碍,通过太阳和月亮的圆、半圆的平面基本形生发成新物形的联想和添加开展造型训练,由干抽象的几何基本形本身没有特定的指向性,所以用太阳和月亮来约束造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创造的造型可简可繁。
充分利用了儿童常常以想像代替思维、常常把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的思维特征。虽然儿童的见闻和阅历比成年人少得多,但儿童可以海阔天空地去进行想像,而且他们创造的形象胜过思考,有时想像着在虚构的故事中进行活动。选择学生生活、知识、情感上已经熟知和接受的太阳和月亮的个性形态,运用想像画、手工制作等开展想像创造。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独立或合作想像画或使用各种材料表现太阳和月亮。
2、认知目标:制作或者自编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创造出太阳和月亮的拟人形象。
3、情感目标:为儿童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释放紧张压力,体会游戏的欢乐,发现不可思议的想像带给人的趣味和轻松。
教学重难点
发展开放性思维,通过想象创造出有特色的新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准备圆形纸板、作画工具、剪刀、胶水、台灯。共同收集各种材料:如绳子、吸管、纽扣、小石子、果壳、包装纸、金属丝等。这些材料虽多,但只要平常多留心,就能收集到各种有趣的东西。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变一变:师生围坐一圈,教师引导:出示圆形硬纸板:“这是什么?”变个魔术:画上五官,剪贴出光芒:“圆形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太阳娃娃。”
2、看一看:原来圆形可以变成太阳,那么关圆形呢?
瞧瞧书上有许多会变的太阳和月亮,他们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画或做出来的吗?
总结出:有的是用单色线画的,有的是用蜡笔画的,有的是水彩作品,有的是电脑制作的,有的是手工制作,还有的.把太阳画在了圆盘上……
3、想一想: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画法,你有没有受到启发?如果给你一颗太阳或月亮的种子,你想种出一个什么样的果实呢?
4、谈一谈:把你的想法告诉给大家吧!
总结出:原来每人心中的太阳、月亮是不同的,在建筑工人的心中太阳是最好是绿色的凉爽的,这样他们在夏天的阳光下工作就不怕晒了。长着大嘴巴的太阳能说出你心中的愿望,并帮你实现。月亮可以是一把乐器,可以是老婆婆,也可以是小孩……
5、做一做:用你们手上的各种材料画出或制作出你想像中的太阳和月亮吧,一定很好玩。有什么困难跟老师商量商量。教师此时的指导便是不断地给予鼓励,这将会使儿童产生“我想这样做做看”,“我想那样画画看”的念头,使每个儿童除了能持有表现的构思与主题外,同时还能涌现乐于创作的意愿。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粘贴、固定等技能问题,教师可以集中指导。
6、议一议:把“太阳”贴到东边的窗玻璃上,把“月亮”贴到西边的窗玻离上,创设情境,美化教室。或者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台灯前展示,让其作品有光亮的感觉,使作品更美,增加情趣。
7、玩一玩:开展传球游戏,接到球的同学请你到作品前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建议。
8、改一改:根据同学的建议补充修改自己的作品。
9、评一评:评出最好玩的太阳和月亮。
最漂亮的太阳和月亮。
最新奇的太阳和月亮
课后指导学生把桌上,地上的废料收拾进垃圾箱,多余的材料收入纸箱,以备再次使用。
第2课时
1、太阳是个大火球,又发热,又发光。它比地球大很多很多,离地球非常非常遥远。它照射到地面的光和热减弱了许多,植物才能生长。植物又养活了地球上的动物和人类。
2、有关月亮的民间传说有很多,嫦娥、吴刚、桂花树,每年的中秋节也是月亮的节日。写月亮的诗也非常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静夜思》,大家都会背。
3、以小组为单位商量编一个太阳和月亮的故事,合作做出故事中的太阳和月亮。制作指导时,重视表现的过程。
4、小组根据故事分配角色,设计人物台词、动作,还可以调配服饰、头饰等把自己打扮起来,上台表演小话剧《太阳和月亮的故事》,组织学生出现一个个体现集体智慧的“情景展示”。在学生表演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给以充分的肯定。
5、老师用录音机把大家的故事录下来,作为素材积累,为今后的作文打下基础。重放录音还可以成为学生评价的依据。
6、在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把地上的纸屑一起收集到大塑料袋里,把口扎紧,进行装饰,做成最大的太阳和月亮。让学生知道,废纸还能再创造。
草和树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活动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正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
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
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有长方形特征的某些物体。
草和树的教案篇6
读文作画评画学文——《海上日出》第3自然段教学新探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课文第三自然段共有五句话,具体描述了“无云时日出”这一动态景观,是课文的重点。教学时,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那么,如何去突破这一难点呢?
一、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就是先让学生读通这个段落,从整体感知上这一段的语言,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五人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句子,并根据所读的句子内容作画。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二、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看似简单的读文作画,一经评议,却会发现学生由于读书不仔细,所作的画有许多欠妥之处。评议图画这一环节不可马虎,因为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极好时机。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如第3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这样的:
“果然,过了一会儿,那时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一生这样画:
其他学生进行了如下评议:
生:这时的太阳,课文中是说“小半边脸“,你画成了“大半边脸”,太阳应该还要小一点儿。
生:这时的太阳,课文中说“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所以应该把太阳的光芒去掉。
生:太阳是“红得很”,应该用深红的水彩笔画,不能加黄颜色。否则此刻的太阳就变成“光亮”的了。
就这么短短的一句话,简单的一幅图,学生却读得如此仔细,评得如此认真。这样的学习无疑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读书的习惯。在评议中,他们自然也就领悟了语言,品味了语言。
三、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经过评议、修改,学生所作的画应该能够较好地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可选择五幅较为突出的图画(一句话选择一幅图)依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一边欣赏这些小画家精美的“作品”,一边朗读、背诵课文的这个自然段。这实际上又是一个还原过程,即把图画还原成规范的语言文字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学生能够有效地积累规范的语言。
四、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积累语言还不是我们的目的,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变消极的语汇为积极的语汇。为此,我们仍可借助“图画”这一中介让学生看画作文,当然,此时的图画不再是学生的“作品”。但教师用的应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以便学生借鉴使用课文的语言。比如此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草和树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能够熟练准确地计算分数乘整数的计算题。
教学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先约分再计算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二、出示例题
1.出示3/4×6
教师引导学生能不能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讲解先约分后计算的格式。
你会填吗?
1/6+1/6+1/6+1/6=1/6×()
3/4+3/4+3/4+3/4+3/4
=3/4×()
2/25+2/25+2/25
=2/25×()
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用分数的'分子(),分母()。
学生先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后进行约分。
学生进行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那种方法简单。
复习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验先约分再计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练习
完成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2.教师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完成后还可以估一估一个月、一年能滴多少水。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练第3、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学生通过涂一涂,可以得到结果为10/15,再约分得到2/3。学生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借助图形语言,加深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
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复习题:出示例题3/4×6
草和树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