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白杨教案7篇

时间:
tddiction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写好了,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互动,其实,撰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特点,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白杨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白杨教案7篇

小学白杨教案篇1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3分30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1分30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2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13——16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小学白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

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及作者。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

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

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通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

(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

(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

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

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逐段讲读研讨。

1.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

提挚全文。

2.第二部分。

(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3.第三部分。

(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

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

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squo;极普通”即平凡。

4.第四部分。

(1)朗读第7自然段。

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

问:“难道……?”是什么句式?(反问)

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

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

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

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

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

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朗读第9自然段。

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

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

小学白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导学生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

介绍

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

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小学白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都是(),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就像戈壁滩上的(),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不怕(),那儿需要,他就在那(),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沉思() 挺秀() 消失() 肯定()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没有 没有 也没有”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白杨教案篇5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同学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同学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同学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自身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考虑课后第1、2题。

安排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达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俺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俺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俺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俺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小朋友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同学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导语: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同学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达”、“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 )划出小朋友们知道的事情。考虑小朋友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同学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达着自身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生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同学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身的小朋友在家长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同学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

1.誊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俺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身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小平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小学白杨教案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5年下《白杨》教案设计1》。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

小学白杨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小学白杨教案7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案推荐7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猫教案最新7篇

小学体育原地运球教案7篇

小学专题教育教案7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7篇

小学四年级猫教案优质7篇

小学语文猫的教案7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案7篇

小学英语上册教案最新7篇

小学白杨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1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