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差异化的调整和辅导,一个完善的教案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专业能力,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杜甫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杜甫教案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影响;
2、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了解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3、理解并掌握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及关键词句,准确把握诗歌大意;
4、赏析品味三首诗,了解诗人的创作方法,背诵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
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3、反复吟咏,强化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壮美,体会诗人的人生际遇;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难点: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着重理解杜甫诗中交织的个人遭际与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提示】
1、查阅相关资料,结合“知识链接”,了解杜甫及其思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请同学们运用阅读六字诀,反复诵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自主梳理诗句。自主完成课后习题和“问题导读—评价单”的“预习评价”部分。将结构化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生成后交给学科长;
3、请同学们经过二次预习自主完成“问题解决—评价单”上的问题。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思考下列问题,通过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意并整体把握三首诗歌的共同特点,解决生成的主要问题。
(1)“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三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在赏析时能够仔细的品读。
(2)“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感动着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他对自己的信念孜孜以求的精神更是激励着每一个有志青年。课下搜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诗句,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准备课堂中参与讨论、展示。
4、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并落实“多元评价”,确保自主、合作、展示的学习质量。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生活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代表作品有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代表作品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关于近体诗
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以前的诗都称古体诗,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不是指近代。这种说法已经沿用了1000多年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古体诗除了必须用韵之外,不受格律的限制,写起来比较自由。
近体诗的格律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完善于盛唐,它可以分为绝句与律诗两种。四句一首的称绝句,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五字一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的称七绝。律诗是八句一首,它又分为五律和七律。五字一首的称五律,七字一首的称七律。八字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的字数、句数都有规定,都是八句,五律40个字,七律56个字;
(2)偶数句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3、作品背景
(1)《秋兴》: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组诗八首,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2)《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五首是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所导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所写的。诗人在漂泊之中看到天地依然,却物是人非,不觉与古人产生了“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共鸣。而残酷的现实,也让作者显得对具有非凡才能的前人更加崇拜。
(3)《登高》:这首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杜甫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本文的这三首诗是杜甫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学习时,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用心把握作品风格的变化,并体会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的背诵比较喜欢,但理解其中的语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应在 课堂上组织好合作与探究的活动,助其感悟诗中所含的意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增体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准确掌握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杜甫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本课时教学目标
能背默前两首诗歌,流利翻译,把握诗歌主旨。
授课过程
一、 导语:(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两首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两首诗,一起来感
悟一下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朗读,正音:(3分钟)
岱、夫、眦。
三、学生再次朗读,背诵诗歌。(4分钟)
四、学生分小组探讨字词、句子意思,教师统一订正:(7分钟)
杜甫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示手法。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掌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示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布置】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实际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志向,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粗字注音:
⑴岱宗夫如何岱(dài)
⑵决眦入归鸟眦(zì)
⑶白头搔更短搔(sāo)
⑷浑欲不胜簪簪(zā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⑴造化钟神秀钟:聚集
⑵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⑶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
⑷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⑸荡胸生曾云曾:通“层”
四、朗读课文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五、阅读赏析
?望岳》: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到底怎样呢?葱茏的山峦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时望不到尽头。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语出惊人,依样画葫芦地写出自身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所见的高大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干看见。这是细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发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理解赏析诗歌的竟境美:
⑴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⑵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⑶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①唐朝盛世。
②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③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
3、学生齐背《望岳》。
?春望》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惊心动魄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深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局部──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时。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迟疑,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青丝”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痛。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呆板,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杜甫教案篇4
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精美语言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德育:
5、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诗歌境界教学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一)初读诗歌,感知韵味
1、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脚是:了、晓、鸟、小。押的ao韵。
字音见书下注释。
(二)分组讨论,体会意境
1、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2、诗文大意理解:
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高高的山峰仿佛分割了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远眺,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相比之下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此部分以整体为重,切忌逐字翻译。)
3、体会意境: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此问开放,但后要引导到“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一句。
(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三)读背诗歌,领悟感情
1、问题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图解诗歌:
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 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泰山整体形象
(诗眼) 虚 实
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实景) 景色
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虚想) 感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三、学习《春望》
方法同前一首,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一)初读诗歌,感知韵味
韵脚是:深、心、金、簪。押的in(an)韵。
(二)分组讨论,体会意境
1、写作背景介绍: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这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2、诗文大意理解: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
教学步骤:
一、读背导入:
1、读背前两首诗;
2、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学习诗歌: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读、生读。
2、生复述诗歌大意。
明确:本诗是一篇叙事诗。按故事发展图解:
时间 地点 事件
(暮) (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
老翁:逾墙走 睡卧不宁
人 官吏:呼 一何怒 凶暴蛮横 不可一世
物 老妇:啼 一何苦 值得同情 勇挑重担
杜甫:沉默 关心时局 同情百姓
(二)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2、诗歌解析: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附图解:
开端 (1)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家庭的悲剧。
结局 (4)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
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三、处理练习:
(一)课后练习题
见《教师教学用书》
(二)同步训练
1.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2.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三男邺城戌二男新战死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4.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四、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3、体会意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所感,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所盼: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所思: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4、图解诗文:
望 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忧
所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
忧 所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思
所思: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亲
(三)读背诗歌,领悟感情
师生同读,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四、比较阅读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五、作业
完成《课时优化》上的相关习题。
杜甫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此类以“三吏”、“三别”为代表。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描写自然的诗歌,往往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也写了一些时代气氛不浓,感情比较淡泊的诗,在成都草堂,长期漂泊后得到暂时的安定,期间对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出示目标)
二、交流讨论
诵读《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要点提示:
1、《绝句》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2、《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3、《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三、交流欣赏方法
面对写景诗我们如何去欣赏它呢?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归纳。
1、把握形象
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方能体味诗歌意境,进而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练习:改写《旅夜抒怀》前四句。要求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细致描写。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正误例文,以便交流比较。
学生宣读例文:
(1)岸上细草微风,江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眨着眼,探下身来,仿佛来到人间;原野的广阔无边,给人以开阔之感,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静谧非凡,好一幅雄阔宁静的江边夜景图。
(2)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摇,江面上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一,竖着高高桅杆,静静地停泊在朦胧的夜色中,周围一片冷寂。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凄清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天地空旷无际,一叶小舟显得更加孤单、渺小,在凄清的江面上任由湍急的江流摆布,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深夜无眠的诗人面对眼前的景象,孤独寂寞之感不由涌上心头。
面对同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哪种理解更准确合理呢?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意境。
2、体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写景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要准确把握意境,必须从诗歌形象的特点入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意境。
引导学生关注表现形象特点的词语。
提示: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整个画面清冷沉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3、领会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尤其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诗作,只要注意诗中的直抒胸臆的诗句就能把握作者情感。
学生分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所含情感,也可从材料中找其他例句分析。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并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简介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学生分析后四句所抒之“怀”。
提示:“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我们已把握了本诗的形象、意境和情感,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学生齐读,揣摩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小诗,一般较难理解。了解诗歌的常见表达技巧,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不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要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解读,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写景的方法有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用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节描写相结合、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诗作是乐景写乐、哀景写哀。若是乐景写哀、哀景写乐必有直抒胸臆之句。
学生分析《绝句(迟日江山丽)》并与《旅夜抒怀》写景部分比较。
分类作业
A类:背诵本诗,有兴趣的可从材料中自由选背。
B类:jc,温习写景诗的欣赏方法。
预习布置预习《新城道中(其一)》
板书设计把握形象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体味意境冷寂空旷
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分析技巧乐景写乐、哀景写??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课后反思
杜甫教案5篇相关文章:
★ 口才课教案5篇
★ 美术蜘蛛教案5篇
★ 体育篮球教案5篇
★ 舀豆豆教案5篇
★ 汽车小班教案5篇
★ 高一课教案5篇
★ 幼儿教学教案5篇
★ 教育学教案5篇
★ 摘桃子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