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5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作为教师与同事、上级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工具,提前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和教具,提供教学所需的支持,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草原,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5篇

草原,教案篇1

1、草原

教材简说

?草原》是作者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课文中新词"渲染、襟飘带舞"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并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

板书预设:

风光美

欢迎远客蒙汉情深何忍别

草原人情美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天涯碧草话斜阳

联欢话别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重点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感受草原风光美,并能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那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想去欣赏吗?(想)请让我带大家去领略草原那美丽的风光。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让学生欣赏。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西部,走进大草原。

2、板书课题:草原有感情地读题

3、你印象中的草原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

4、老舍笔下的大草原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认读难读的词语:渲染、迂回、翠色育流、襟飘带舞、羞涩、拘束、陈巴尔虎旗

3、学生交流草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景色美丽、人们热情。(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分别是哪些段落?

2、学生交流:风光美(第1自然段)人情美(第2--5自然段)

3.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在"景色美丽"和"热情好客"两部分内容中,喜欢"景色美丽"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右手,喜欢"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的同学请举左手。(看来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在,大家最想去感受哪部分内容呢?(景色美丽)为什么呢?我尊重大家的意愿,带大家去感受这部分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

1.自读自找(不理解词、句、其它问题)合作、探究(不懂的问题)相互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师生共议疑问,教案《五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草原》。

①先让其中一个小组汇报情况。小组中的同学找出哪些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哪些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还有不能解决问题吗?其它组的哪位同学能帮助解决?谁能评一评回答的问题?

②除这组的同学所提出问题外,其它组同学还有问题吗?谁来帮忙解决?谁能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未能解决或解决不理想时,教师启发、解疑,学生对"翠色域流、勾勒、渲染"等词理解不深刻,教学中采用"实物感悟法"(翠色域流),操作演示法(勾勒、泻染)加深对词意思理解。

学生提不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a.一些难理解句子,弄清其意思。b.草原景色有什么特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c.…,刚才大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很好,解决了很多问题,面对景色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果不进行细细品读一番,去受到美的熏陶,实在遗憾!

3.品读佳句,体悟情感,培养语感

①自由读"景色美丽"部分,划出认为最美句子品读。a.自己练读。b.两个同学互读,看谁读得最棒。

②各小组推一名读得最好同学朗读,学生评价,赏析。

③出示认为最美句子,师生品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景色之美,从中受到美的感染。

★预设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理解"茫茫"和"并不茫茫"的意思。

(2)指导朗读:读出草原一片碧绿、广袤无垠的美。

★预设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丽景色。

(2)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结合课件图片来理解。

(3)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绣)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

(1)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草原什么特点?图片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其中那个词写得特别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积累:说说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域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翠色域流、轻轻流入云际"给人们带来的饱满、润泽、柔美的感觉。

④引读"感受部分":面对如此美境,难怪作者陶醉了,在这种境界…,在这境界…(教师引读)。

⑤同学们闭上眼睛,听着优美乐曲,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情景。

⑥贴出"景色美丽"这部分的思路,在音乐的渲染下,美美地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部分内容,再次感受草原美丽的风光。

五、知识拓宽

1.展示搜集到有关草原的图片、诗歌、歌曲…小组中交流、欣赏。

2.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可借鉴课文中好词、句,也可用具有磁性语言来介绍,看哪组同学最有创意,小组合作解决,选代表发言、评论。

六、总结,再现草原美景

同学们,虽然很多同学都没有真正到内蒙古美丽的草原,但今天我们的心已经到过了,感受到了,让我们再回过头美美地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陶冶,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好吗?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录像,学生边听边欣赏。

七、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2、熟背课文第1自然段。

草原,教案篇2

教学内容

1、 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 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和双响筒和多种伴奏乐器。

4、 音乐游戏“赛马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小朋友的兴趣为动身点,培养同学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同学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扮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同学的音乐审美情趣。

2、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和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 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同学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 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扮演。

2、 通过对草原赛马情景的表示,对的马蹄声,和加油声的模仿, 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赛马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和游戏中小朋友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同学: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同学: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 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同学: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衣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常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 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考虑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同学学习蒙古舞基本动作

三、学习歌曲

1、 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同学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小朋友们一起扮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 听。

a、 老师范唱

b、 同学听磁带

c、 同学跟琴有感情的演唱 ,老师做提示让小朋友唱得更有感情。

d、 用动作扮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 表示欢乐的草原。

a、 老师提供彩纸和小朋友们一起把自身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赛马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演示双响筒,和手串铃)

同学: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小朋友想想怎样用它为赛马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小朋友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小朋友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 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赛马局面。(请几个小朋友扮演赛马的局面。)

3、 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小朋友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示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篇3

教学准备:cd音乐、cd机、练功服

教学目的:了解蒙古族人的性格,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该民族舞蹈,达到自如展示

教学难点:民族感觉,重点动作的掌握

教学过程:

1、说明本节课将要接触的民族

2、对该民族舞蹈进行赏析并提问学生该民族的动作特点

3、介绍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动作特点等基本知识

4、教师展示完整舞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分析音乐,单一介绍舞蹈动作中的重点、难点

6、强调基本位置

7、示范、讲解单一动作

8、串连动作并提问动作所属名称

9、带领学生结合音乐串连完整舞蹈

10、 学生单独展示

教学内容:硬肩、提压肩、蹉步、硬手、移重心步伐、勒马手、小马步、吸跳步、骑马步

作业:总结本次课的优劣之处,课后进行舞蹈复习

草原,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课时计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2、板书课题:5草原的早晨

3、解题:

⑴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án

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

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⑵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思考:

⑴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⑵图上有谁和什么?

⑶牧民们在干什么?

⑷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⑴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

看图理解。无与元比较字形。

⑵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⑶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①牧:教学牛字旁。

②民的笔顺。

③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⑷骏马:指好马

指名拼读音节:jùn

⑸远处:

①指名拼读音节:yuǎn chù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ù是翘舌音。

②远与运比较。

③处与外比较。

④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⑴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⑵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⑶领读几个长句子:

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1、处是左下包右上的字;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2、教学处的偏旁。

3、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⑵思考讨论:

①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⑶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涌奔

牧民跨追

⑵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⑶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

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⑵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⑶看录像,体会意境:

录像内容:与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⑷指导朗读。

三、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无、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无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⑴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草原醒来羊儿出圈群羊如云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近处远处

⑵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1、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口头填空:

()的鞭声铺满新绿的()()的羊群朵朵飘动的()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牧民

涌奔跨追

像白云唱

草原,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草原》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积累语言。

3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自然风光,和蒙古同胞的热情豪客,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会品味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读课文,学课文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a.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三、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教案《《草原》教案》。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四、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五、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六、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1、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2、自学课文的第二-五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1)、你认为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吗?你是丛哪里看出来的?

(2)、通过读文,你了解了多少蒙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

3、学生自学批注,汇报。

4.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七、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八、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九、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教案5篇相关文章:

认识数字5教案最新5篇

5的守恒中班教案5篇

大班认识数字1—5教案5篇

面试微教案5篇

青青小草教案5篇

小班洗脸教案5篇

口才课教案5篇

美术蜘蛛教案5篇

小学体育老师教案5篇

体育篮球教案5篇

草原,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