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作文里运用感官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沉浸于场景中,作文的鲜明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去祭祖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去祭祖作文篇1
清明节前两天,父亲决定带我回乡扫墓祭祖。我听了这个决定后,既高兴,又好奇,终于可以知道扫墓是怎么回事儿了。以前每次回老家,父亲都要去给太奶扫墓,可每一次我要跟父亲去的时候,父亲、爷爷奶奶都不让我去,他们告诉我说,等我长大了再带我去。今年我已经十岁了,终于可以去扫墓祭祖了。
扫墓前,父亲带我去商店买了几捆大黄纸和一些大宝纸,父亲教我叠大宝,我们一共叠了4方便袋元宝。奶奶告诉父亲说今年好填坟,父亲又准备了一把铁锹。父亲还给我讲了一些有关扫墓祭祖的禁忌,比如到了墓地要严肃,不要乱说话,能帮他干点就帮他,不能看着就行。
扫墓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春风和煦,父亲领着我,二十多分钟就到了墓地,这是一块公共墓地,方圆近10公里,附近这十个村子的人老了,都葬在这里。我家的.祖坟有四个,坟上都长着很高的蒿草,每座坟头上还有一块砖头,父亲先到附近挖了些新土,每一个坟上都填了点,然后拿出四张大黄纸,每一个坟头上都用砖头压上一张。接着父亲告诉我每一个坟都应该怎么称呼,烧纸要按辈份高低顺序烧,辈份最高的先烧。我也拿着一根事先准备好的棍子帮父亲烧。在太奶奶的坟前,父亲问我:“还记得你太奶吗?”我说:“记得!”父亲听了就说:“那你就给你太奶多烧点吧!”
烧完纸,我和父亲就往回走,路边的杨树正泛着新绿,田地里也热闹了起来,农民开始整地准备春耕,“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父亲跟我说,“你看,多应节气啊,大家都忙起来了,到什么时候办什么事儿!”
清明节扫墓祭祖,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还知道了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之一。
去祭祖作文篇2
又是清明,雨在天上,不忍落下,折菊赠远方,白花飘舞,几番轮回,我们依旧在此清明祭祖。
整个队伍都默默的疾速走在马路上,我们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身上带着白花,低头疾走,听老师娓娓诉说历史的残酷。济宁自古为文明古城,孔子礼数,传统文化,给我的感觉是庄严安祥,直想不到这块古老的地方,竟然有这么残忍的杀戮,每每想起,我记起的不知文明,还有整个民族的坚强和英勇。
烈士陵园中共长眼着382位烈士,他们大多数是在济宁第二次解放时牺牲的无名烈士,有的年仅27、28岁,他们年纪轻轻,明知打不过敌人,却用血肉拼搏。记的有座山,自前面看斜度为30度,自后面看为90度,垂直地面,我军是如何攻下这座山呢?从后面攻,冲烽时每人前后背两包土,死了就垫路,我的步子很轻,甚至不敢往下放,这土地,是祖先的血肉啊!怎么可能有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过这种力量太残酷了,战士们的尸体把那座山垫成了45度角……踩着战友的'身体,挥泪的拼搏,血染衣襟,那一刻,真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陵园的大门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进入大门,仿佛进入人间与冥界的通道,那个由松柏构建起的走廊,让我的心在寂静中乱跳,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代表后代来暂时看望先灵。正对大门是一面绿色的墙,上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墙后松柏摇动,遮天蔽日,发出沙沙的响声。举行完繁琐的仪式,在哀乐声中,我们参观了历史,然后,就沿主基道来到墓地,松柏参天,一排排整齐的墓上放满了红领巾和白花,我们七班的20位团员在几位烈墓前集体鞠躬,献花。烈士墓上有墓碑的很少,既使有碑,也很矮,这些烈士大都没有后代,他们等待清明,等待一代又一代祖国接班人的到来。地下的先灵,以不再改变的容貌长眠于此;地上的孩子,以同样肃穆的面容伫立在此,阴阳两隔,但此刻,我们又回到了一起,又在相互沟通着。空气中弥漫着暗香,飘着烟灰,飘渺的烟雾中,沉沉的哀乐中,没有下雨的清明,又漫上了一层若有若无,如梦如幻朦胧的哀愁。
我们身居礼仪之邦,是孔子的家乡,我们每个人都能背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之论古典,但又多少人真正去做到呢?这种传统文化已生长在我们血液中,一代代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亦是如此,我们知道“不学礼,无以立。”知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先辈传下来的精髓。我们用这么多例子说我们的文化,又是谁让我们有这些时间,在和平的年代品读中国呢?烈士用生命创下江山,让我们有条件去做自已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我们又知道这些烈士多少呢?他们才是真正的坦荡荡君子,他们不会“修身”、不会“齐家”,不会“治国”,但平了天下!“三军为何可夺帅?”因为在他们当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英勇的主帅!
他们为了什么?可以这样至生命于不顾?为了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国家的安定,他们认为只有“平天下”,才有可能“治国”,才可让人“齐家”,才有条件“修身”,只为子孙不做奴隶,只为了共同的亘古不变的炎黄祖先,他们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呢?……对得起先烈,我把胸前的白花放在墓上,静静冥想……
清明,雨在天上,折菊赠远方,还唱着同样千古不变的曲调,还在燃烧同样千古不变的香料,只是,不同的人,又伫立于此,祭祖之时,不同的思想……
去祭祖作文篇3
古人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
星期六爸爸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她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放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一旁的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清明节时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我想起这两句诗, 奶奶熟悉又慈祥的面庞, 又浮现在我眼前。
去祭祖作文篇4
有一回我家里过清明节,全家都在忙上忙下。
奶奶从街上买菜回来,准备做饭。她买了茶干、豆腐、白鱼、烧鸡、鸭子等等,就是没有咸菜。我很疑惑,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咸菜呀?”奶奶温和地回答:“祭祖的时候是不可以有咸菜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去找爷爷,看看他在干什么。
爷爷正在摆桌子。他把桌子摆在屋子正中心,还把桌子转了一圈。我不解地问:“爷爷、爷爷,为什么要把桌子转一圈呢?”爷爷回答:“因为要请先人吃饭,这是一个礼节。”他说着,一边从柜子里取出香炉、蜡烛、打火机和香,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并且点燃。
上好菜以后,奶奶和爸爸他们一起拿出一个大大的筒子,在里面放了一些稻草,爸爸说这些稻草代表着金条,又往里面加了许多手工做的“银子”。然后爸爸从筒子里拿出一只“银子”,从香烛里借了一下火,点燃了“银子”,站在门口。我问他:“爸爸,你在做什么?这是很危险的!”爸爸不紧不慢地回答:“我正在给先人发信号,要请他们吃饭了。”说着,他把手上的`纸钱丢进了筒里。不一会儿,火就烧起来了,那火似乎像是先人们在品尝我们的食物,在赞美我们的食物呢!我和大人们在火盆边上,把纸钱扔进火炉,希望先人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不受苦受累,生活变得更美好!
去祭祖作文篇5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杜牧写的清明时节的诗句。又到清明。今天一大早,爸爸便对我说道:“清明节到了,祭祖坟了,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啊。”我和妈妈一致同意爸爸的提议,一切准备就绪,出发了。
我们一家三口人来到祖坟前面,我们先拿出打火机,然后拿了几串小鞭炮放,刚开始放,我就躲到了爸爸妈妈的怀里,连头都不敢伸到外面看一下,爸爸说:“孩子别怕,放鞭炮没什么好怕的。”妈妈说:“是啊,放鞭炮不要怕。”我说:“我就怕,我害怕得很啊!”我原本是个喜欢放鞭炮的人,可现在为什么这么怕了呢?这都怪一个小鞭炮惹的祸,那是我六岁的时候,我在玩的时候检到一个小鞭炮,我把它给放了,可是它爆炸的速度太快了,只听“啪”的一声,我的手被炸出了血,当时我痛得哇哇大哭,我家的邻居看见了我这副得性,马上告诉了我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听了害怕极了,连忙把我送到医院里包扎伤口,从那时我就不敢玩鞭炮了,而且有时候听到鞭炮声就怕了。我们放完鞭炮点了几根香,我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先鞠躬,再说些什么话,我的爸爸妈妈在说什么我听不到,但我口中在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大学,这样才对的起父母。”我知道这样只说说不做是没有用的,而是要实际行动起来。最后,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东西和酒,他把酒倒在小茶杯里,然后洒在墓碑前面的土地上。
每年清明,祭祀先人,打扫坟冢,是中华民族沿袭数千年之传统。用这样的方法怀念先人,寄托哀思,也算是祭祀者对亡灵的一种慰籍吧。
去祭祖作文篇6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父亲母亲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父亲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祖先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
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
去祭祖作文篇7
“清明节”昰祭拜祖先,清扫墓园的日子。起源于秦朝末年,而在魏晋时期,清明扫墓原订在农历三月三日,近年来,为了统一国定假日,弘扬固有文化与伦理道德,改订公历四月五日为清明节。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全家大小一起到祖先坟前拈香祭拜,并利用祭拜之际,清理墓地的杂草花木,因此清明节也称为“扫墓节”。
四月五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扫墓祭祖,这是中国人表达孝行的方式之一,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记得,去年此时,远方的亲友都回来扫墓,当天霪雨霏霏,正呼应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凄清景象。我们家人每次都是第一个抵达墓园,因为我们家的年轻小伙子最多,所以必须提前到达。割草、扫地、擦桌子、擦墓碑……等,让祖先的牌位焕然一新。
待整理得差不多时已接近九点,亲戚也纷纷到场,但是我跟他们不熟,所以每次只能和姑丈、姑姑、表哥、表姊叙旧闲聊,我们还一起跑去山顶看战车……。接着,大家拿出供品,红龟粿、菜圃板、水果、饼干……等,不到一会儿功夫,桌上就摆满了牲礼。大家到齐之后,爸爸开始点香,每人手拿三炷香,首先拜祖先牌位,再拜两旁的陪墓,陪墓大多昰指土地公。
之后,我、爸爸、哥哥、表哥和表姊负责烧金纸,没想到笨哥哥竟然把“衣服当金纸烧”,哈……结果衣服着了火,经过大家抢救,幸好只有衣服烧了个洞,财去人平安。唉!真是虚惊一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连日阴雨,路上的行人想起家人,不知不觉感伤起来,请问小兄弟哪里有酒家?牧童指着遥远的杏花村。这首杜牧的诗,最能表达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也是此刻我们全家人的.心情写照,包含着对祖先无尽的崇敬与无限的追思。
“慎终追远”昰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它告诉世代子孙,凡事要懂得饮水思源,不可以忘本。清明扫墓就是表达了这份精神,所以,我喜欢这种行孝的方式。
去祭祖作文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