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道德观念,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舌尖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1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因为有事没赶上首播,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一种可能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也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简单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变化。故曰:名曰中国,实则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食美景,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观众的离情,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不管怎样,这一集电视片中还是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关系,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环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一天也不会太远了。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2

我很喜欢看有关美食的电视节目,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开播后,我总是会抽出时间来观看,看各种美味在人们的舌尖上尽情跳跃,因为它们是最原始、最淳朴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带领我们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品尝了各地的拿手好菜,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些美味不是出自哪位烹饪大师,也不一定是多么珍贵的菜肴,但这些美味却是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原始、最朴实的美味。他们的那些烹饪方法都非常巧妙的保留了食物最初的味道和鲜美,他们用的食材也是最新鲜、最原始的。

?舌尖上的中国》还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本领。大山里的人们会把春笋、野菜和各种菌类烹饪成一道道美味,丰富了他们的饭桌。海边的人们会去捉最不起眼的沙蟹,经过清洗、磨碎、调味、发酵后,做成美味的沙蟹酱。人们总是能够把握住他们当地的天然食材,当然在享受美食的.时候,我们也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我们也要去保护生怸的平衡,让这些美味更久远一些。

影片里还穿插了一些真实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有一个新疆小伙子,他的弟弟就要离开家乡去上大学了,他做为哥哥想给弟弟准备一个礼物,他来到已经看了很长时间却没有去摘的蜜蜂窝底下。因为这个蜂窝长在一棵很高的树上,这个蜂窝特别大,要摘下来非常危险,一不小心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弟弟要离开家乡去上学了,他想摘下来让弟弟品尝蜂蜜的甜美。他用一根藤条绑住自己,再把藤条拴在树上,他一步一步小心地爬着,他爬了3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树冠,因为蜂窝上有很多蜜蜂,他早有了准备,点燃手中拿的树叶放在蜂窝上,把蜜蜂烧死后摘下了蜂窝。回到家后,他们一起吃着辛辛苦苦换来的美味,兄弟俩很高兴。哥哥对弟弟说:“在学校一定要认真、刻苦的学习”。我相信弟弟也一定懂得了每份甘甜都来之不易,他一定会努力学习的。

看了这个节目,让我也好想去每个地方旅行,去品尝天下的美食。最后也感谢这个节目组的所有人员,是他们的辛苦和付出,让这个节目带我们去感受了这舌尖上的美味。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3

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与食物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讲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比如松茸等。有时候,连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下子眼睛都冒烟了。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现在人们不断的挖,松茸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绝种了。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食物,这样才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这个纪录片让我们了解美食的来源,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经过农民的精心栽培,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然后经过工厂的消毒,在经过检验,在包装,再运过来等十种过程。这一粒米就那么多过程,我觉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当我看完《我们的田野》之后感想特别多,我不在浪费一粒米饭。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4

说到各个民族的特色美食,那当然是云南苗族的“折耳根”让我最难以忘怀了!苗人的热情和折耳根那独特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那次,爸爸带我去云南贵州的苗族村寨谈生意。而当我看到那里的原生态美景后,就如脱缰的野马,四处狂奔。那儿的人都十分热情,我可以四处串门。我溜达着溜达着就到了山上,看见了一群苗家女在采东西,我细细一看,好像是草根,可是,草根又有什么用呢?我走上前去,指着那堆“草根”说:“姐姐,这是什么啊!”姐姐笑了笑,说:“这是折耳根。”“折耳根?”我疑惑了。“你不知道吗?那你一定是第一次来我们苗寨。”苗姐姐说,“折耳根,是贵州八怪之一,贵州八怪第五怪——草根也能当好菜。它还是一种草药,呈黄褐色,一节节的就像甘蔗一样,但却没有甘蔗的清香,而是一股子鱼腥味,所以又叫鱼腥草。它具有清热解暑、健胃消食的功效。但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姐姐把“折耳根”洗干净后,把我带到她家去,现拌了折耳根给我吃,那味道,真是太太太太……太刺激了有木有!又酸又辣,还十分有嚼劲。当我看到姐姐那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时,吃货想要自制美食的想法冒了出来,就摇着她的手说:“姐姐,好姐姐,你让我试试,让我试试好不好,好不好嘛!一下,就一下下嘛!”我眨巴着星星眼撒娇道。“好吧,只能一下哦!”姐姐无可奈何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你是要用盐给你的.舌头洗澡吗?”“哎呀!那是酱油,不是醋!”姐姐在旁边不停地叨叨。“我不干了!”我把筷子一摔,一边说一边埋怨地看着她。“好啦,不生气了,下次再来我家,我再做给你吃,好不好?”“嗯嗯嗯嗯嗯!”我不断地点头道。过了几个小时,我拍着饱饱的肚子,拎了一大袋折耳根找到了爸爸。“老爸,我回来啦!”“怎么,吃饱了?知道回来了?给我带了没?”“带啦,老馋猫。”云南的舌尖之旅就要结束了,我向姐姐许诺一定会回来吃她做的“折耳根”。

折耳根,虽是路边的草根,但它是苗家人口中的绝味之食,他乡人嘴里是怪味食品。这,就是贵州的折耳根。你,赶来尝试吗?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5

守在电视机前涎着口水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看过也如同尝过一般,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呈现在眼前的就是饕餮盛宴,却只能望梅止渴。但也可以让远在天边的游子也能共享妈妈做的饭菜。看后《舌尖上的中国》,最大的感悟有以下几点:磁性的解说,诱人的美食,美食的由来,美食与家的关系。

磁性的解说:“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里,人们最怀念的还是记忆中的老味道,”随着这浑厚的男中音,让那些司空见惯的食物都鲜活起来,顿觉舌尖上的味蕾被激发开来,不自觉的口水都淌在了嘴角。每个字每句话都那么韵致得当,饱含着李老师对国家山川河流的热爱,用打动人心的低沉声音慢慢地叙说美食的来自不易和无处不在的奇妙历程。“自然食物是对人类最好的馈赠,五谷杂粮通过烹饪变得香而不油。”跟随李老师这娓娓道来,耳朵享受极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我成了李老师的音迷,心里平静而感动,随着他活色鲜香的叙述,也让心随之去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诱人的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道食物对我们在夜间(10:30)看电视的人群来说都是可口的美食,记得那晚上看到卓玛和妈妈寻找松茸,慢慢地也跟随着她们的脚步一起寻找,然后看着用酥油滋滋地煎制,真狠不得钻进电视机里面去偷吃几片,哈哈,偷吃过松茸,又跟着白马占堆一起冒险去偿偿野蜂蜜,看着那晶莹剔透地蜂蜜浇在一道道美食上,唾液就由喉咙一直漫延开来。吃罢甜点,老谭夫妻的`自制豆花又快出锅了,白白嫩嫩的,配以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花生,酸辣的泡菜,这就是最有爱的家常菜,就一个字:爽!!还有一道道焖煮炖的红烧肉,听着它咕嘟咕嘟的沸腾声音,看着它冒热气儿,视觉和听觉那享受真让人受不了,舔屏吧!吃货们!!

美食的由来:

面条,面包这些原来在我们看来多么容易得到的食物,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才明白是多么的不易,看到麦客要多么辛苦才能割下一亩地的麦子,这一亩地的麦子又要经过多少人的劳作才能成熟。麦子变成面粉又要多少道工序才能再变成可以食用的美食,感谢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和自然的馈赠。

看着莉莉爸爸钓跳跳鱼,那是何等的困难。每个爸爸都是爱孩子的,为了爱吃跳跳鱼的女儿,这位慈父居然也用好几年的学习练就了一手本领,用6米的钓杆仅用1/8秒的时间捕捉跳跳鱼。这就是满满的父爱,令人感动!!

我也算是从南闯到北,吃过老家地道的麻辣小吃,也吃过广味十足的南方菜,感叹做一枚中国的吃货是一件幸福的事。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6

央视一部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了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总是没能静下来仔细观赏这部传奇纪录片。偶然一天,看见了一本同名的书籍,极大地引起了的我的兴趣。细细品来,还蛮有滋味。

一直对食物有一种执着,执着地相信食物传递给味蕾的信息会被大脑封存,味道是有记忆能力的。世界上的国家借着其独特的味道在历史中轮回。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味觉倾向和饮食习惯。而各自将这些精妙的技艺发展为一种文化和习俗,这便使得我们流连于世界的每个角落。

而中国,坐落于东方的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这里有稀奇的山珍,这里有令人回肠的美食,这里有包含生活五味杂陈的味道。

不知你有没有察觉过,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嘴里常常提到的关于某种记忆,其实大都来自我们的味觉。食物是带有很深的记忆的。食物于我的记忆,可以说是的`儿时记忆,是家的记忆,是亲人的记忆。

总记得,小时候奶奶会在过年时在饺子里包上各种各样的东西。看着大锅里的饺子煮的咕嘟咕嘟的,由衷地欢喜。妈妈会教我包饺子,现在长大了,就学着给父母包饺子。在儿时的心里,已经埋下了一颗种子。这样,无论我走到哪儿,都会想起父母家人,都会想起那盘热气腾腾的饺子,永远忘不了那个味儿。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代代相承,他们传承给下一代的东西,下一代也会继续传承下去。就像饺子,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一种记忆,一种食物的记忆。

当今的中国,每座城看上去似乎都很相似,可以用来区分的似乎只有饮食和那弥漫在城市上空的味道了。每个城市,每个种食材,每个味道,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许多故事构成了一个友情有味的中国。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种思考,一种脱离食物作为充饥果腹以外的意味。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从古代文人雅士吟诵的美食诗句到现代每每被人们提到的“食文化”,中国人对于食物的文字积淀构成了一场永不散席的文化盛宴。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篇7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相关文章: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8篇

中国历史的读后感8篇

《读中国》读后感7篇

中国的世界世界的中国作文优秀8篇

中国文人读后感7篇

读中国名著读后感通用7篇

读中国名著读后感7篇

讲中国的书读后感500字5篇

说中国读后感参考7篇

说中国读后感推荐7篇

舌尖的中国观后感优秀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7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