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的作文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真实的情感是撰写读后感的重要元素,能够让我们的文字更具感染力和共鸣,读后感中可以探讨书籍的社会背景,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活着读后感的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7篇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1

上师范的时候现当代文学老师就给我们推荐过余华的《活着》一书,当时看了一部分,觉得不是很喜欢,太过压抑和苦闷,今天回想起来也许是年纪和阅历的原因吧。今年寒假开始的第一天去逛书店,准备买一些书打发寒假单调枯燥的生活,很巧,一眼就看到了《活着》,于是,上学时候的美好记忆被勾起,毫不犹豫买下了它。

回到家,从五六本书中间抽出《活着》这一本,躺在床上,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将它读完。说老实话,我读书比较慢,喜欢边读边品,看看作者的语言妙在何处。可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它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腻的句子很少,作者余华的叙述手法非常直白朴素,没有任何的煽情。在他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主人公福贵经历的每个悲剧都是痛苦的,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令我在读的过程中都感觉透不过气来,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正如美国《西雅图时报》的评论所说——“《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没有那种功力去评论《活着》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看过作者余华的几篇不同版本的自序外,也没有认真查找资料研究过作者。但我分明看出了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理念,即如何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主人公福贵虽然有着种种恶行。且看小说的结尾,那可真叫人难忘。叙述者看着老人和他的牛,一只名字叫福贵的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呢?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的最后一句话也许会给我们启示:“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我们的一生也窄如手掌,可是我们能否让它宽若大地呢?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呢?我想,读完《活着》我们是该思考活着的意义以及如何活着。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2

平凡,但不平庸。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总说“人生之意不如事”,可是真正有的却极少,当你开始埋怨世界,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3

活着?活着为了什么?

当然,有很多人毫不犹豫的会说活着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的旧社会败家子。出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个三从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彻底成为了嗜赌成性、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没有烦恼的败家子。这时的他活着也只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所有的钱、所有的家当都输光了。一家老小从华丽的大宅搬进了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母亲生病倒下,家珍拿出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母亲的病,可是福贵却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每天在坑道里听着枪炮声,饿着肚子哆嗦过着日子。这时的福贵只想着家人,为了能对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当福贵回到了家,母亲已经去世,凤霞因大病而变得聋哑,儿子不认得自己。但他没有再幻想荣华富贵,他只是踏实的劳作,肩负起做父亲,做丈夫的责任。他活着只为了责任。

可是上天总与福贵开着玩笑,儿子,女儿,妻子,女婿相继的离他而去。这是福贵的报应吗?这时的福贵活着又为了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

余华书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只剩孤零零的一个人,但他坚持活着。我慢慢地读懂了,他在经过了人生百态后,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受,为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给予我们生命,同时给予我们苦难与幸福。但,不管怎样,生命仅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难与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为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在福贵身上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农民的缩影,但将他放大,我们却是看见了许多农民的辛酸。以《活着》为书名,我想作者是想让人们记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衬托后的生存,是学会了承受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4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我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却因为它的内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看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福贵的一生太苦了,尽管他年轻时享受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却也是非比寻常。从他输光了所有家产并经历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后,他开始学着面对生活。就在他开始习惯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时,因母亲病倒到镇上去请医生而被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总算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从死人堆里捡回来一条命的福贵辗转回到亲人身边,但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接踵而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样,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福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年长的老总。他说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儿时的米汤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饿死已是一种幸运,当饥饿难耐的时候,一碗哪怕只有几颗米煮就的米汤水便是人间美味。年幼时的苦难让他一度无法释怀,他说他以前每讲述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他说他现在可以笑着讲完这段经历了。是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福贵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既是尘埃,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特别是像福贵这样苦难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来得快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昨天上午在养老院做义工,看到这些老人,有的全身瘫痪、有的半身瘫痪、有的疾病缠身,当然也有八十岁仍健在的,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没有质量的人生,毋宁死。但当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风清云淡?也许真的只有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看来,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至于他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你认同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5

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似乎福贵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的残叶还要更单薄一些,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咩咩”地叫了一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用“悲惨”二字来简单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贴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用稀松平常的语气讲述着他鲜为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时有人扶持,失败时有人安慰吗?每个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有奋不顾身甚至倾尽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单纯的喂饱自己,在这个世上安安静静地活着,别说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会允许,就是自己也会因受不住太多的诱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实地活着。

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光年来计算的光速了,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富贵总是归在“受害人”的那一类,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长总有遗憾,福贵像一剂清醒剂,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级或者每一根毛细血管,让我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

世人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时常都有”,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极少的。世上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在于周围的世界接触周旋,明争暗斗,都有自己的挣扎,当你开始抱怨社会越来越不近人情,世界越来越冷漠之时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呢?你贪于安逸,贪欲享乐,才会在受到一点伤害时觉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活得离主流越来越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6

?活着》讲述了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

主人公一开始福贵是一个富二代,后来迷上了赌博,结果全输了。他先是把家产输了个精光,“一夜回到解放前”,住进了茅草房,过着拮据的生活。后来还算运气,和一位叫家珍的姑娘成了家,很快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凤霞,儿子叫有庆。可是好景不长,家珍得了一种叫软骨病的重症,人一点都不能动,只能躺在床上。又过了几年,刘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血型比较奇特,于是全县的学生都验血,结果只有有庆对上了。可怕的是抽血的医生不知道怎么,居然把有庆的血都快抽干了,有庆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死了。没过多久,凤霞发高烧,一不小心烧成了聋哑,真是祸不单行啊!两个孩子接连出事,对原本就艰难的家庭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啊!家珍也病得更重了。可是到这里还没完,凤霞成年后嫁给了一个偏头,不久怀上了,生产的时候因大出血,也没了。家珍挨不了多久也病死了。一大家子只剩下一个主人公福贵、偏头女婿和外孙了。后来这个偏头也在搬水泥板时被挤死了。后来几年,福贵和外孙苦根相依为命,艰难地熬着,结果有一天福贵犯糊涂了,煮了一筐豆子给苦根吃,唯一的命根子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读完这个故事,感觉心情很沉重。这个家庭只剩下孤独的福贵了,徐家到他这也是断子绝孙了。从此就一头老牛陪伴着他了,但是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可见福贵这个人命硬,生命非常顽强,而且能够看得开,心理调适能力强。当然,如果当初没有迷上赌博,也许福贵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种活法,有可能会在“打土豪,分田地”时期,因为地主的身份而遭到横祸。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人生没有一点点悔棋的机会。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尤其是要学好本领,改变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篇7

我第一次看活着,不是看的小说,而是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在很小的时候就看了,看完之后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惨了。

活着这部小说,是我在高二的时候看的,当时是因为很多同学的推荐,然后去书店买了这本书,买来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看他,而是先去找了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当时看完电影就不想看书了,因为看完之后感觉到很压抑,福贵的命运坎坷之难。

缓了一星期后,把这本书从放书本的最底层给抽了出来,书还没开封,打开之后看了前言,继续看内容,当时上课偷偷看,看的心惊胆战,但里面的内容越发吸引我,我用了一天都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不敢细细的看,只敢一掠而过,看完之后,发现书本比电影描写的更加有细节,也更真实。

在这本小说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听老农福贵讲述他悲惨曲折而又幸运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纷乱特殊的年代,他经历了家庭的兴富与衰弱,经历了战争与动荡,也经历了身别亲人的接连离去。在他坎坷的一生中,他得到了良好的家境,贤惠的妻子,聪明伶俐的孩子;却也失去了许多。福贵是悲惨的,在挥霍完家产之后,他由地主变为贫农,家道衰落,父亲也因此离世;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变为贫农,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为地主而被枪毙;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个贤惠的妻子,作为农民的他生活却也是幸福的。但是,随着亲人的接连离世,他的生活也渐渐地改变,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命运如此多舛,他仍坚强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过去的伤痛在他的口中似乎是那么平淡。这种平静或许只有快到了生命尽头,回望过去时才会有吧。

迄今为止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四遍,每看一遍都有一个新的体会,能从书中感受到更多的感悟,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7篇相关文章:

活着余华读书心得7篇

活着的小演讲稿8篇

《活着》余华读书心得7篇

《活着》余华读书心得优秀6篇

活着心得体会800字8篇

余华《活着》心得体会6篇

读《活着》心得体会800字8篇

活着余华读书心得体会8篇

写关于读后感的作文7篇

《史记》的读后感作文7篇

活着读后感的作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