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抗战读后感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的过程,提升审美能力,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书中隐藏的细节和深意,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抗战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大抗战读后感5篇

大抗战读后感篇1

作为一名中国人,定不会忘记近代史中祖国所受到的屈辱,也不应忘记在抗战中那一个个涌现的英雄的名字。他们之所以名垂青史,之所以有着大无畏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心中,永远刻着一个名字,那便是“中国”。

本书中的主人公——萧剑扬,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军人,原本是东北猎人之后,自幼与猎枪为伴,练得一手精准的枪法。他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51师,杀了不少日寇,为了亲人,更是为了祖国。在凇沪会战中,为了给惨死的连长复仇,他一个人潜入敌后,凭借22发子弹,连续狙击17名日本官兵,然后全身而退。他是一个英勇冷静,心思缜密的人。

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本书第一章《初战凇沪》中的一个令我震撼的情节:飞机!一架飞机打他身后的半空中扑过来,猛地朝着日军的炮兵阵地俯冲下来……在它身后的蓝天中,拖出了一道长长的黑色烟带……这架中国空军的战机,不知是在空战中被敌机击伤了,还是被日军的地面防空火炮击中了。它像一只受伤的苍鹰,知道自己无力飞回山岩上的鹰巢,于是决意在最后一次的撞击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它竭力地控制着自己的身体,照准地面上的这个日军炮兵阵地撞下来。空中没有见到降落伞……它的身影在空中艰难地划过,好像一名遍身硝烟的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庄严地向大地行了最后一个军礼。一股黑红的火焰从地面腾空而起。机头从容地扎进了炮兵阵地上的一堆弹药箱中。山崩一样的爆炸。硝烟和气浪,转瞬间吞没了弹药箱附近几个没来得及逃开的土黄色身影,然后迅猛地向四周扩散开去。大地在颤动……

在飞机俯冲入日军的弹药箱的时候,我心中有着的不仅仅是一种感动,更多的是被激发出的一种爱国之情。不屈的的民族气节在本书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书中字里行间仿佛都在呐喊着咆哮着不变的情感。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兄弟连》,这是部我看了很多遍,却总能使我落泪的电视剧。它叙述了国军和中共游击队的相识,相斥,相知,混编,直至牺牲这并不漫长的抗日过程。

抗日爱国总是一个经典的话题,它经典是因为它总能触动如今的我们心中最柔软却是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长期所不接触的地方,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的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它让我们相信不论是什么阻难,我们都能够挺过去,是因为它让一个名为“祖国”的东西,再一次占据了我们的心灵。

我想,因为这本书,因为这些人,我明白了祖国对一个人的意义。

大抗战读后感篇2

四、五年前,我对历史还是漠不关心的,历史在我的脑袋里那就是上学读书时熬成的一锅浆糊。直到几年前的一次党员活动,去旅顺参观了日俄监狱旧址及万忠墓之后,我噩梦了两天,然后开始对抗日战争全史感兴趣,之后又延伸到了一战二战史及后来的《全球通史》。

这次有机会看到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实属幸运,我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还不是很明晰,有过印象的是去年在电视上播过,将当年葬在外的战士骨灰请回了国内的烈士陵园里安放祭奠,隐约记得那时看过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

后来,因为对历史,尤其是对抗战史充满了兴趣,才看了《我的抗战》的纪录片,又比较着看完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一寸河山一寸血》。终于开始慢慢地厘清我脑内的大团乱麻以及对历史的各种认知错误。

为了能清楚阅读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开读前还特意先百度了它大体的历史轨迹,然后才开始读的第一章“风雨滇缅路”。本书除此章外还有“苦难野人山”、“缅北战场”和“滇西战场”。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看再多听再多也只是表面,谁能真正了解那种刺入骨髓的殇。

本书我最想读的就是老兵口述,通过作者能听到他们对当年那些战争的残酷回忆,才让人对今日的生活更感珍惜。感恩、铭记那些为今日和平生活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们的同时也时刻警醒着,警惕那些蠢蠢欲动、妄想更改历史的人其用心到底是什么。

其实那些战争离我们并没有走多远,但让人难过的是,那些为我们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与这个国家一起亲历的殇痛,却渐渐地被不曾经历过的当代年轻人漠视了。

和平而没有战乱的生活不要过得那么理所应当,之前看过关于抗战的老兵晚年生活困难的报道,才知道原来这些九死一生存活下来的老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善待了,这是让我最感揪心和无所适从的地方。

在这里说“公平”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虽然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也正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沉重而难以忘却的部分,才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果不能回报生命,至少致敬和缅怀吧。

大抗战读后感篇3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希望做却不能做或者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情,有所不为,虽重利在前不为所动,有所必为,虽舍生命亦不改初衷,大抵英雄就是这样子,因为能为我们所不能,所以我们崇拜他们;因为给我们以指引方向,所以我们尊敬他们;因为给我们汲取力量的榜样,所以我们学习他们。看完《重读抗战家书》,英雄二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我深深被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豪气所折服,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柔情所感动:戴安澜“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张自忠“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豪情,赵一曼“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的面对死亡的淡然,左权“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的信念坚定,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民族大义大节,左权“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的儿女情长……我仿佛回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看到了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一封封家书,让我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重读抗战家书,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作为这些爱国烈士的福泽享受者,我们没有权利抱怨太多,也不应该有太多抱怨,正如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的名句“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你们的国家做些什么。”,想想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与爱情、亲情吗?他们的付出不够多吗?他们有什么抱怨?所以,我们更应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让我们一同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无私奉献的年轻生命,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大抗战读后感篇4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在国家危难之际,涌现出了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让后人深深感动着,赵一曼就是众多爱国英雄中的一人。

对于赵一曼的了解,我是从《抗日英雄赵一曼》中获得的。这篇文章中,主要讲了赵一曼在担任团政委时,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敌人妄图从她口中得知抗联所在地,赵一曼宁死不屈,一次又一次受尽摧残,甚至右臂被砍断,可是,直至年仅三十一岁的她壮烈牺牲,她却从未曾屈服,更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仰!那悲壮的场面,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神!

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就这样一个弱女子,如何在敌人狰狞的面孔下,在那残忍的折磨中,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至死不屈?她的豪言壮语至今仍响在我的耳畔: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这是何等的惨烈啊!这就是一名弱女子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

赵一曼的英雄事迹,载入了中国的史册,她的临危不惧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灵魂。在她的感召下,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站出来了!为了祖国的解放,他们像赵一曼一样,英勇无畏,奋勇向前,飞奔在热爱祖国的道路上,像邱少云,像刘胡兰,像黄继光……

我们时时自豪着祖国的山河无限壮丽,更应该时时感念为了祖国的今天,奉献出无限爱国豪情的英雄们,像赵一曼,这个有着钢铁一般坚韧的意志的弱女子,她永不屈服的精神必将激励着祖国一代一代充满爱国激情的儿女们。

让我们像赵一曼一样,打造一副铮铮铁骨,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飞奔在祖国发展的道路上!

篇二:抗日英雄读后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每当响起这首歌曲,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人们心中那个久久不能忘怀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一次回顾了王二小的英雄事迹。

王二小出生在河北省沬源县上庄村,11岁那年,日本鬼子从张家口打到了王二小的家乡,他的爸爸妈妈都被鬼子害死了,哥哥也被抓去当了劳工,二小恨透了日本鬼子,他在八路军巩固区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并做了很多对抗日有益的事情。

1941年9月16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日本鬼子又一次沿着山沟扫荡,在他们迷路的时候,抓住了正在放牛的王二小让他带路,王二小毫不畏惧,巧妙的与鬼子周旋,把鬼子引进了八路军埋伏圈,鬼子被消灭了,可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也被鬼子活活的摔死在了大山的深处,他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堤,染红了蓝蓝的天空。

读完了这篇作品,我被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深深的打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我们仍然要学习王二小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当逃兵,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我们更要学习王二小爱国家,爱集体的精神,不能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吵架、闹矛盾,影响班级的荣誉,给班级抹黑。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牺牲70多年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将永远鼓励和激励我们,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三:抗日英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看了中间的一个个英雄小故事,不禁让我十分钦佩这些英雄们。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故事就是“后方战场的巾帼英雄茅丽瑛”。

在上海第十二中学(原启秀女中)校园里树立着一位巾帼豪杰的塑像,这位女英雄就是茅丽瑛烈士。茅丽瑛是浙江杭州人。1931年进入上海海关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7月,任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她不顾日伪特务的威胁,组织募捐活动,将募集到的钱款物资支援四军等抗日部队。1939年5月下旬,上级党组织要求茅丽瑛为新四军募集一批棉衣和钱款,同时为难民募集救济款。在茅丽瑛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掀起了捐物捐款的热潮。()筹集到的资金很快被转交给新四军驻沪办事处和难民救济协会。就在茅丽瑛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义卖活动的时候,她的母亲突然病危住进了医院。身担重任的茅丽瑛无暇照料老人家,就是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每能尽上一份孝心。

办完母亲的丧事,她又很快的投入到抗日爱国募捐活动中,抗日物资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她的行动终于激怒了日寇,在义卖期间收到了一封附有子弹的恐吓信,但茅丽瑛毫不畏惧,丝毫没有退缩,她坚定的表示要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1939年12月12日晚,这个被日寇认为是后方战场上的“祸患”。在开会下楼时,遭到日伪特务的谋杀,年仅29岁。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为茅丽瑛烈士亲笔提了挽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茅丽瑛受到敌人的威胁,仍不畏惧。还仍然让人民们积极的募捐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新世界的学生们学习的。特别是一些小宠儿,家中的掌上明珠,更要学习茅丽瑛的精神。在我们完成一件事时,不能因为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和困难或者遭到了别人的反对而就放弃了,半途而废了。这时想一想茅丽瑛,她即使遭到了日伪特务的威胁,也毫不害怕,想退缩,继续带领大家向新四军和难民募捐。而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遭到了别人的反对,怎么就可以退缩了呢?让我们好好学习茅丽瑛,做一名新世界的好少年。活着余华读后感虎门销烟读后感

大抗战读后感篇5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下午观看影片的一幕幕场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现出了村民们顶烈日、冒严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场景。我仿佛听见了村民们在高喊:“响了一个,又响了一个!”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横飞……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顺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转,躲在暗地打冷枪,埋好地雷远远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个人影看不见”。这就是民兵们对付鬼子的最好办法。民兵们就是按照这种打法,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在战斗中,村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制造了许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飞雷、子母雷、蝎子雷等等。其中最厉害的地雷,要数“天女散花”了。这可是村民石大爷苦思冥想发明和制造出来的。这种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会爆炸,爆炸时石头飞上天,落下来就会砸死日本鬼子。

鬼子虽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们并不甘心。他们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后把雷起出来。但民兵们也有办法对付他们。他们发明了“蝎子雷”。这种雷,当鬼子去起雷时,就会有一个小小的铁夹子蹦起来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飞魄散、屁滚尿流。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了解了当年的抗日战争,了解了过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艰苦。我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个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聪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将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辜负先烈们的鲜血和希望,把我们的国家,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让我铭记在心。

我从这部电影中学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精神,更多的是他们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也让我深刻意识到:只有建设好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才不会受侵略者的欺负。同时这部电影也告诉我这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和平的生活。

大抗战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感人大作文5篇

大哥哥的作文5篇

大宣教活动总结5篇

外贸大合同模板5篇

大反思心得通用5篇

大骨干申请书5篇

大反思心得最新5篇

大班主班工作计划5篇

我的偶像大作文最新5篇

大班级长工作计划5篇

大抗战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