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读后感6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能够总结出书中传达的核心理念和启迪,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的总结,还可以是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和提升,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传承》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承》读后感6篇

《传承》读后感篇1

翻开《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当我看到《节日习俗多姿多彩》这一章时,去年除夕的一幕又浮现在我眼前了。

记得除夕那天中午,我和爸爸、妈妈刚回到老家的村口,就远远地看到了村头农贸市场的一块空地上围满了人,最爱凑热闹的我,马上跑过去钻进了人群中,呵,原来是能写一手漂亮毛笔字的堂哥在写对联呢。我连忙大叫了一声:“哥哥,我回来了。” 堂哥听了,停下手中的笔,微笑着说:“你回来得正是时候,快来帮忙。你把那些裁好的红纸续长一些。”旁边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大哥哥早已在做着这项工作了,我也跟着那位大哥哥一起做。这时堂哥写好了一副对联,只听见堂哥说:“张大婶,你的写好了,放到旁边晾一会儿就可以拿回去了。李大伯,赵大妈,你们的已经晾干了,拿回去吧。”看着他们把对联拿走了,我着急地提醒堂哥:“哥哥,他们还没给钱呢。”哥哥说:“去,给我拿红纸来。”我只好去拿了一张续好的红纸给堂哥,堂哥又开始挥笔书写了。就这样,写好晾在一旁的对联,陆陆续续地都被领走了。忙了一天的堂哥,也收拾好东西,拿着最后两副对联,我们一起回去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堂哥:“今天写的对联,都是免费的?” 堂哥笑着说:“你不都看见了吗?快点走,回去还要贴对联呢。” 我说:“急什么呢?你爸和我爸他们肯定早已把对联贴好了,还用得着我们帮忙吗?” 堂哥笑着说:“你就知道偷懒。”

终于到家门口了,堂哥却拉着我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一家小院前,堂哥大喊了一声:“李大爷,除夕饭菜弄好了吧,我们来给您贴对联了。”李大爷笑呵呵地迎了出来,连声说:“好,好,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我们一边贴对联,堂哥一边对我说:“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气氛。从古至今,春联都是从右往左念的,春联还分为上联和下联,上联为右,一般以三四声结尾,下联为左,一般以一二声结尾,这样念起来才朗朗上口。上下联可不能贴反了,要不然会让人笑掉大牙呢!”

我默默地听着堂哥的话,想着堂哥今天的所作所为,原来,中华文化不仅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还联结着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当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中华文化时,才能领悟到它的独特之美。

《传承》读后感篇2

曾经的中国千疮百孔,她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她是万缕鸦片的炊烟……“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跨过时空,眺望这些屈辱的历史。我仿佛看见,中国这条“神龙”已是百病缠身,蜷缩在阴冷潮湿的角落,任由“屠夫”宰割。

我永远忘不了祖国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忘不了南京大屠 杀的惨状,忘不了圆明园被的毁灭,忘不了狼牙山五壮士气壮山河的口号,忘不了被烈火焚身的邱少云……更忘不了那些为振兴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土们!

整整一百年前,伟大的共产党诞生了,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终于,新中国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屹立在世界之巅。"神龙”重整旗鼓,我们用实力告诉世界:“我们觉醒了!”中华民族的画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如今,我们生活在温暖的阳光下,被党的光辉照耀着,被祖国捧在手心,当成掌上明珠。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红领巾飘在胸前,树木葱葱郁郁,花朵芬芳艳丽。花儿舞动着身子,时而痛苦呻 吟着祖国那不忍直视的“黑历史”,时而又感叹现在的美好生活,时而幻想祖国的未来。现在的一切,都多亏了共产党的领导,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几天比赛的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是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这些话经常在我耳边徘徊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要学习知识,努力拼搏,为祖国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神圣的责任,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我想对共产党说:“请你们放心,富民强国的责任就放心交给我们吧!”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

《传承》读后感篇3

这是一本浓缩着我们伟大祖国的伟大历史的书。阅读着它,如欣赏着中国的历史更迭。

一到家里,我便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这一本书,这本书分有七章:文化血脉源远流长、文化成果灿烂辉煌、文化名人群星璀璨……我在中华文化中穿梭,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读完这一本书,我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民族英雄的精神更让我为之称赞:戚继光热爱祖国、郑成功团结统一、大禹勤劳勇敢、范仲淹自强不息……他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引以为鉴吗?

我想: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是中国人,身上流着龙的血液,说着的语言是中文,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骄傲!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报效祖国:一、要好好学习,传承我们中华的文化。二、明确学习榜样,树立伟大志向。三、要养成良好习惯,树立高尚情操。四、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大后则要建设祖国,为祖国的事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这就是让我们们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祖国!

《传承》读后感篇4

人们都说:“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我寒假这段时间里,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书是《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看完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很多版本,我读的是高中生读本。在书的第一页我就看见了这样几句话:“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无论是哲学、历史、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医学、农学等各个学科都有丰富的保障”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原来有这么长久的历史,并且有很深远的文化保障。不仅是这些文化保障,中华民族还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延续性,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化与文明中,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二、理论性。三、民族性。四、包容性。正是这四个鲜明的特点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我们必须做到这些传统礼仪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孩子。

书中还有许多英雄故事。比如:岳飞和他母亲很爱国,母亲让岳飞去保护祖国,可是岳飞却被奸臣所害。这个故事很动人,所以他一直流传在民间。这个故事多么鲜明地体现出岳飞和母亲的爱国之情啊!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爱国精神才能保护祖国不被收到伤害。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用科学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我们要学习这种优秀传统。

读完这本书后我真正懂得了我们要文明待人,尊重师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个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传承》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总汇,是宝贵财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决心要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

在这本书中,使我们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仁义胡同》。这篇文章使我明白:做人要心胸宽广,别为了一点小事计较,让一让也没有关系。文章主要讲了:明朝时有个叫董笃行在京都做官。有一天,老家的人因盖房砌墙和邻居闹矛盾,相互争抢两堵墙的地皮。他母亲给儿子写一封信,要他出面说话。董笃行在收到信以后立即回信。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母亲看了儿子写的信后,觉得有道理,便照办了。邻人听见了,很感动,也主动退让。两家和好,互相让出的地方成了一条胡同,人们把这条胡同称为“仁义胡同”。

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小事小非,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情怀。许多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有一次我搭乘公交车时看见两个小学生为了争一个座位发生纠纷。这个说是他先坐下的,座位是她的。那个说是他先把书包放下在座位上的。两个人都互不让步,他们还破口大骂,吵架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动手打起来,劝也劝不住。旁边的.姐姐忍不住了,站起来对他俩说:“只为了一个座位,至于吗?互相让一让又何妨?我不坐了,你们俩其中一个来坐,免得大家看着你们心烦。”姐姐说完后全车人都拍手叫好。他们的脸“刷”的一下红了,最后两个人都没有坐座位。

是呀,宽容是相互的,当你对别人做到了宽容,别人也会对你做到宽容,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就会多交一个朋友。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我们不应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与怀,念念不忘。同样,生活的路也正因为宽容和大度才越走越宽。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加应当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的传人。

《传承》读后感篇6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除夕夜,央视精心烹制的一年一度的“春晚大餐”中,《六尺巷》这道“大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凑巧的是,我在《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一本书中看到了“仁义胡同”、“六尺巷”这两个小故事。两个故事非常接近,讲的都是儿子在京都做官,家里的母亲因为盖房砌墙争地皮和邻居发生争执,都写信给儿子,想借儿子的官势为家里争气。但两个儿子都没有仗势欺人,而是写诗劝导母亲。一个在信中写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另一个在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最后,两家人和邻居各自礼让,留下了“仁义胡同”和“六尺巷”两段佳话永世流芳。

故事虽已久远,但它彰显了乡邻之间、亲朋之间、人与人之间互敬礼让、和谐共融的传统美德,它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首懿德流芳的诗;它传递的是人们和谐相处、恭谦礼让的文明风尚;它体现出为官者崇德重礼、洁身自律的文化精神,它所传承的品质与当前提倡的“讲友善、守诚信、崇文明、尚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发扬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共同牢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焕发美德的光彩!

《传承》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传承的精神演讲稿6篇

传承经典文化的演讲稿6篇

文化传承心得体会800字6篇

传承色基因的演讲稿6篇

中华美德我传承演讲稿6篇

传承良好家风的演讲稿6篇

美德传承演讲稿模板6篇

传承孝文化演讲稿精选6篇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心得体会600字6篇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演讲稿6篇

《传承》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