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思路,当自己的内心有了新的感触之后,都是要记录在心得体会中的,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1

六天前,我们的车子载着满满的激动与期许,驶向百余公里外的清远农村。在那儿,城市的繁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砖瓦房、一望无际的稻田和黄土铺就的路。久居城市的我们对这一切充满好奇,四处张望、细细打量。

当我们踏入农户家时,那疯狂的狗吠成了最热烈的欢迎。农户叔叔引我们进门,他的话不多,只是反复请我们喝自家制作的金银花茶。初次见面的气氛略有尴尬,叔叔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拘谨而不善言谈。然而,经过几天的相处,我渐渐了解到这份拘谨只是表象,身为农村人的叔叔有一颗朴实、满含关爱与热情的心。

叔叔待我们很好,那些关怀总能让我们心头升起一份暖意。记得那天气温骤降,下起阵雨。迟钝的我下午才意识到,挂在露台的衣服还没收。可当我冲上楼收衣服时,却惊讶地发现,那衣服已被转移到室内晾着了,竟没怎么湿。一时间,心中尽是感动与感谢。还记得那些天早晨那热腾腾的粥与炒粉,我们起床并不定时,可每次我们刚下楼,早餐也总是刚刚好从厨房被叔叔端出。现在回想起,才猛然意识到,那早餐定是叔叔早就做好等着我们的,又怕凉了不好吃,便放在锅里焖着或是加一把柴热着。这份番然醒悟让我的心再一次被温暖包围,而且带着几分歉疚。这些关爱不张扬但很实在,润物无声般甚至令我难以察觉。这是有几分拘谨的农村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反映的是他们最朴实善良的本性。我着实被深深感动了。

农村人干的是单一粗重的农活,他们的皮肤被炽热的阳光晒成了泥土般的黝黑,又被沧桑的岁月刻上了土地般粗糙的纹路,由此可见他们的勤劳与农村生活之艰辛。但户主叔叔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的,他有着农民式的幽默。辛苦劳作一天,常常很晚才吃到饭,叔叔总会半自言自语地说“人没饿着,饿着饭了。”。似乎这样一说,一天的劳顿就减了大半。这种幽默,反映的是他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他甚至也很关心时事,偶尔还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令我们惊叹不已。这些都是当代农村人的另一面。

那几天,我们戴上草帽、拿起镰刀,也学着做了一回农民。

先前,我们早就被那金黄的稻田深深吸引了,那是从小便幻想着的金色的丰收的梦。如今竟能亲手收割,那激动不言而喻。我们早上兴趣浓厚、有说有笑地干着农活,可从下午开始,我便明显觉得这重复的机械化劳动的乏味了。第二天,只觉浑身发软酸痛,每一次弯腰蹲下后我都不再想站起,汗水顺着面颊淌下、滴落,我的动作愈加迟缓无力。当我直起身,望着面前那大片稻田时,感受到的再也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觉得那就意味着漫漫无边的活计。仅仅两天,我的热情便转化为汗水消失殆尽。可农民,却是常年累月这么辛苦劳作啊。这辛苦,换来的却仅仅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我们只知辛苦,又如何能体会他们面对土地时的复杂情感!这些农民,虽然处在社会底层,却是中国的基石。他们勤劳、隐忍,他们值得我们报以崇敬感激之情。这次学农的亲身体验,更教会我珍惜。

除了稻田、农活,农村里的一切都给人新鲜感,吸引着我们。看那夜空,是城市里绝迹的美景;再看那近乎自然原始的风光,面临一望无际的稻田,近处是朴实的瓦片砖墙还有那阡陌小道,远处则是清灵秀丽的河塘竹林和朦胧山影。穿梭于村落之中,听着鸟叫虫鸣的唱和,看着那似闲庭信步般自在的鸡鸭,背后还紧跟着一只屁颠屁颠的小白狗,陪我们逛遍村庄。这些都让人感受到农村的纯朴美。那儿的村民也极为淳朴,有活泼但听话的孩子,有成天面带慈祥笑容的阿婆,许多人走上一路便打上一路的招呼。这种自然与和谐美得不加雕饰,这样的环境也让人的心灵变得纯净而又放松。

六天的学农,我们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进一步认识了农民农活农村。那些日子对我们来说快乐而美好。而透过那一切“美好”,我们也多少察觉到了农村发展的落后与多数农民生活的艰辛穷苦等等问题。学农,拉近了我的心与农村的距离,让我更多地了解她,日后也会更关注她。

学农虽然结束了,但总忘不了那人、那田、那村……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2

是的,鲁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话,至少,至少多一个和我一样具有呐喊精神的中国文化的崇拜者与维护者。然而他确定已经不在了,他的躯体安卧九泉,已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缺少了他,缺少了呐喊者的领导人物,一切,一切都变得那么沉寂。纵使从深幽的山谷中传出几声沉闷的呐喊,也不会有任何心灵的回应。更令人惊恐的是,连回音也没有,留下的孤独无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没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他锋利的言辞,更没有他一呼云聚的威望,但我与他一样流淌着炎黄的'血,拥有一颗振兴中国的心,我是一个怎样的幸福者与哀痛者。

对于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圆箓是罪魁祸首,而对于中国文化的流失,谁是罪人呢?

我们都反对儒家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个性解放,这是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缚,我们可以六亲不认;失去了束缚,我们可以损人利已;失去了束缚,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以至做出天理难容的事。由此看来,我们还是需要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的,那又为何不快快行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呢?

现在,那个曾自以为是呐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呐喊终归是呐喊。这正如他大声喊着要吃饭而最终饥饿的原因。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斗志,腐化了身躯。我不要变成一个空壳,我有自己的思想与灵魂,我可以不做一个呐喊者,我必须驱散心灵上的污点,做个行动者。

中国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谁的错?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在文化馆艺术中心参加了“我来学手艺”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六双花灯的制作。

六双花灯以竹篾为骨,以宣纸为面,以祝语为表,以烛火为心。其制作精巧,具有原始农耕性、历史传承性和浓郁的乡土性,渗透着浓浓的岭南文化色彩。

六双花灯有很多种类,有传统白花灯、八角灯、红莲灯、编织花灯、金子牌灯,有造型精致的齐天大圣、春耕水牛、凤凰、稻草龙,还有与时俱进地加入了新式材料的防水花灯,等等。

令我惊讶的是,来自信宜市镇隆镇的六双花灯是广府文化、高凉文化、壮瑶文化的结合体,让人感叹历史的久远!

在活动现场,六双花灯制作的代表性传承人甘理明老师亲自教我们制作六双花灯。

首先,在预先做好的六边形花灯框架上涂上浆糊,把宣纸绷紧,分别粘在框架正、反面;接着,把边沿多余的宣纸撕掉或粘住;然后,用与侧面同宽的粉红色纸把花灯的六个侧面封住,再用细长的纸在正反两面修边。等待片刻,浆糊差不多干了,我们在灯的正、反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六双花灯就做好啦!

制作步骤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一帆风顺。就在我小心翼翼地粘贴侧面封边的时候,细心的妈妈发现花灯正面的宣纸破了!这可怎么办?还能补救吗?我连忙找甘老师求助,只见他轻轻地揭开侧面的彩纸,撕开破的`宣纸,然后用一张新的宣纸重新粘上框架。看他那娴熟的动作,三下五除二就粘好了,真是佩服啊!

活动结束后,作为小记者的我有幸采访了甘老师。谈到此次活动的意义时,他意味深长地说,办这些公益活动就像播种,把非遗传承的种子播撒到我们孩子身上,希望有一天种子能开花结果,把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非遗”是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给予我们后辈的“宝藏”,通过此次体验活动,我体验到非遗的魅力,我们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篇5

为了进一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盐都区内儿童暑期文化生活,盐都博物馆举办了暑期非遗文化培训班。“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譬如书法、剪纸、戏曲,还有我准备学习的糖画。妈妈及时帮我从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报上了名,为期十天的糖画非遗培训班就要开始了。

徐老师是非遗糖画和泥塑的著名大师,培训的第一天教我们画大刀。我本以为大刀应该非常简单,轮到我画的`时候,调皮的`小勺子总是不听使唤,我想往东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总是少一些。看徐老师做行云流水似的,真简单。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练习。徐老师从细节开始辅导我们,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后控制速度。按照老师的指点感觉豁然开朗,果然再重复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一些了。拿着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来真香,真甜呀!每天顶着炎热的天气来盐都博物馆,跟着徐老师学会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有美丽的小鸟、轻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鸡、气宇轩昂的大马和古灵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动物都基本掌握要领了。

学习糖画并不难,但是要画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难了。徐老师说当初他开始学习的时候只用三个晚上就会了,但是成为非遗糖画大师却刻苦训练了几十年。作为非遗糖画迷我们要传承这项文化需要勤学苦练,保护好非遗文化。正如俗语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遗文化肯定能很好传承下去,华夏民族文化一定能发扬壮大。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

清扫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

文化员工作计划优质5篇

文化旅游活动方案5篇

《红色文化》读后感5篇

孝和文化心得体会模板6篇

傩文化调研报告5篇

讲中国文化的作文优秀5篇

心文化月活动总结5篇

导购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

培训文化心得体会7篇

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