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让我更加贴近他们的创作意图,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感受和体验,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讨厌》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讨厌》读后感篇1
高晓松在《奇葩说》中提到一个说法,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不能在要自由的时候就拿出西方的价值观,要钱的时候就拿出东方的价值观。用一个高级的说法就是逻辑自洽,自己说的话,所遵守的原则不能互相矛盾。简单的说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绝对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中,权利是一个关于与他人外在关系的概念。每个人的权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须要承认他人的自由并能与之并存,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则,是一种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么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么说的呢?首先,道德是什么?在我一个学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那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又是怎么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吗?
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字面上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红灯禁止通行,孝敬长辈等等,是立法的一个依据。那么自由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来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个人欲求的驱使而去做一件事,是无目的的,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东西,是自由意志的产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还是自己的欲求的行为。简单来说,这件事不是我应该做或者被期许这样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讨厌是否等于被讨厌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这一点,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义一样,无目的地做事,为了被讨厌来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讨厌,其实应该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讨厌,在社会中,我们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会有人反对,讨厌我们的做法,原因是个人期许的不同,然而做这件事是我们的课题,被别人讨厌是别人的课题,这个就是阿德勒哲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课题分离,为什么要进行课题分离呢,因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能够分离课题,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间画了一条线,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课题,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课题。
建筑学家贝聿铭说过,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讨厌》读后感篇2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讨厌》读后感篇3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诉他说他考试一定会考第二名,并且活不过五十岁”,他在十几岁参加乡试的时候的确得了第二名,后来进京赶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说过的话,高人说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笃定认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经灵验了,这次必定不能拔得头筹,并且说自己脾气暴躁,和家人相处经常发脾气,不是长寿之兆,也会终将应五十之寿的推测,高人说:上天教会人类推算的目地本来是为了人们避灾避祸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气暴躁对身体不好,就该修身养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运。这位秀才听了高人的话,更加发奋图强的读书,改变自己坏脾气,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岁善终。
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坚信阶级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这种东西的意义,又受到到蝴蝶效应的启发,觉得一切都是过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而在过去的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未来会去向哪里,于是人生变成了一条一成不变的直线,我一直被随机性所决定,却始终得不到贡献感。
还好有这本书,我决定立足于此时此刻,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记得: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
《讨厌》读后感篇4
我自认为,对自己的认识是足够深刻。而在我的自我评估中,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一直都认为我很自私,私藏着很多不愿和别人分享的东西;我也很敏感,我很在意别人对我投射的目光,身边的人对我的任何看法,我都会很在乎;同时,我也很脆弱,如果和朋友发生矛盾,不管谁对谁错,那个郁郁伤心的人,胡思乱想彻夜难眠的人都是我;我也很不勇敢,在很多事情面前我选择逃避和妥协,在面对可以通过改变变得更好的可能面前,我迟迟不敢踏出舒适圈;我也不踏实,常常崇拜以前那个有所成就的我以及幻想未来那个更好的我。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不是热爱自己的自恋者 ,而是厌弃自己的现实主义者。正因为厌恶自己,所以才只关注自己;正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才会自我意识过剩。我才明白,我之所以如此了解我自己,是因为我的过度自我。我对自己的认识很多都是负面的,我并不喜欢我的自我评估中的我自己。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如果在看的过程中能够颠覆我的曾经的想象,推翻我过往的认知,则可算作我的一本人生成长之书。这本书算是我所拥有的寥寥几本人生成长之书中的一本。而在这本书的后记有句话作者说的很贴切:人生中有时侯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有的时候不得不感叹于人生的际遇,所以,很感谢的是,在我陷入迷茫和自我否定时,我拾起了这本书。
我对自己的讨厌来自于我发现了自己的自私、脆弱、敏感、不勇敢、不踏实等缺点。我对于此,也没有办法去抱怨为什么自己是这个样子,只好在每一次,我的缺点在生活中体现时,默默地叹气。但是这样我觉得很难受,我没办法接受这样糟糕的自己同时也觉得自己没办法做出改变。所以,在书中我得到的是,第一,悦纳目前的自己。书中《你想变成别人吗》这章节中哲人和青年有段对话让我印象深刻,青年问哲人您是否绿色作文网喜欢自己。,哲人答道:至少我不想变成别人,能够悦纳自己。哲人的回答令我心中有什么东西猛然一跳,我问自己我想变成别人吗?似乎也没有什么人让我很想去成为的,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够去接受这样一个自己呢?悦纳自己这个词在初中就已经出现,而我现在才开始了解其中的滋味。在我的理解里,悦纳自己也就相当于和自己和解,去坦诚地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第二,要改变自己。我对自己的讨厌是由于发现了自己的种种缺点,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再让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好转。在文中首先讲道,人的性格和生活是由自己选择的。因此,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去重新选择,继续以前的生活还是开启崭新的生活都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而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无法改变,其实是因为我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为什么会这样呢?继续以往的生活意味着我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的问题,我都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是一种轻车熟路的状态。而开启新生活,那我会面临许多的未知,既不知道如何面对眼前的事情,更加不知道未来会遇见什么事情,生活充满着焦虑和不安,未来也可能更加痛苦和难受。对与这样的状态无疑是第一种保持现状更加让人觉得舒心和安全。许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无法改变,是因为我潜意识中选择了呆在舒适圈内。
最后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你的人生取决于你的当下。书中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发生了什么和此时此刻毫无关联,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我们此时此刻要讨论的问题,而我们要做好的仅仅就是,活好此时此刻。而此时此刻我要做的是什么呢?过好每一个刹那,接受现在自己,树立向前迈进的勇气,不止步不前,不断向前迈进。
纵然现在我仍然对不完美的自己有抱怨,但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让我拥有了去改变的勇气。
《讨厌》读后感篇5
被讨厌的勇气也就是幸福的勇气。不要怕被讨厌,这样心才会自由,人才会自在。
要怎样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呢……
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他认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阿德勒的哲学同样强调当下的意义,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此时此刻才是生活的真谛。
阿德勒的心理学,就这样把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未来中解放出来,把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我们自己。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后,就会发现,我们其实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正是我们自己。
《讨厌》读后感篇6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第一遍读过的感觉:书里的观点很正哦!轻松的阅读,读完后有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想要照着做试试看,但需要再确认下实操方法。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是我们想有勇气地生活成长的必经之路,这三步走就像游戏通关,要想到“他者信赖”这第二关,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纳(对自己的无条件信赖),才有可能找到第二关的门。
过了第二关,第三关才会出现,第一关过了,第二关才显现,跳着来的话,第一关没过,看到的第二关也许是海市蜃楼无法开启第三关的门。过关过的是否彻底,取决于人生这看似一条线上的各个点,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尽情地舞蹈了。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旅行的举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刹那,而是从你打开门,踏出旅行的第一步开始就人在旅途。有时候会纠结:担心自己没用看到体验到别人体验到的'景致,从书中的角度想:每个人的旅途因为人而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每一刻的体会都是纯个人的。
三关中的后两关更有水到渠成的味道,真正难做到的是:第一关——自我接纳。
大量的对话都是为了让青年接纳自我。
1、接纳自我并付诸行动是第一步:“原因论” vs “目的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决定,我感觉自己是一杯很咸的盐水,过去的经历是我杯中的盐,时间久远无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释成可饮用的淡盐水。——“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是更新。”
2、自我接纳的第二步:人际关系是自我接纳的练习场。登上人际关系这个练习场,需要自己做一些准备:放下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卸下一决高下的铠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困难也好,挫折也罢,无论如何面对—接受—处理,同时相信处理方法和表达方式决不仅仅只有“发怒”这一处理方式。
3、自我接纳第三步:课题分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是去讨别人的厌,自顾自地不顾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着被别人讨厌的风险,也要坚持自我,如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课题,还是自己的课题。很典型的例子:别人是否讨厌我,是那个“别人”的课题,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说:“我都这么做了,你都不认可我、接纳我。”这就变成了我的课题,我有求回报的心理。
4、自我接纳的第四步:放弃自我中心。读第三章时我有一个问题:在想融入一个群体时,我们是会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认可。问题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将“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寻找“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可能之前所想的为获得认可的“付出”,就成为整个人投入后的自然行为,而不带什么“使命”。
本书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对话最后落点在: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人生的解释权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讨厌》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大巴掌读后感6篇
★ 蟋蟀一读后感6篇
★ 工作读后感6篇
★ 短小说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