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轼的作文7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阅读优秀的作文可以让我们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优质的作文通过明确的主旨,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使文章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关于苏轼的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苏轼的作文7篇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记

一首定风波表现出了苏轼的旷达,经历了数年的风风雨雨后,他已不再沉湎于仕途的激荡,对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喜乐已有了一番新的感悟。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时已有三年,三年他已拥有一个心旷神怡、宠辱谐忘的旷达胸怀,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作为一个文学的大家,首先得益于他激荡的仕途:1079年因乌台一案被捕入狱,被贬黄州。也正是在黄州,这个政治生涯的低谷。造就了这个文学大家。

“酒酣胸胆尚开张”在政涯走向绝路时,使他的胸怀变得博大,变得“开张”。他亲自耕种庄稼,广交朋友,强身健体,反躬自省。他并没有变得颓废,而是走向了一种人生圆融的状态。曾经的荣辱升迁,政坛风云已被烟雨冲去;那此身非我有的长恨,也如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时他已真的做到了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他有一种不畏困难的精神,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挫折均能泰然处之。而我们呢?我们也应像苏轼一样,拥有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谁的一生能无风无雨呢?谁的一生能没有坎坷呢?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人生的坎坷时,也应有一种恬淡的胸怀。不要怨天由人,应有一种坦荡的和轻视困难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一生虽多有不称意,但只要有一个乐观的胸怀,你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事可以缠累你,一切的不称意都如昨日流水不复存在。

一代词宗,苏东坡,留千古诗词话。名传万代,人道是,宋时三苏父子。苏轼为杰,诗词书画,一人多少佳作。

痛忆乌台诗案,入狱贬黄州,意气风发,心胸阔达,三年间,激荡人生仕途。赋词后返,恬淡人生观,荣辱升迁。颠沛平生,无风雨更无晴。

苏轼,作为一为政客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作为一位词人,他无疑是一位伟人,一代词宗。数千古风流人物,数其风流。苏轼的人生是坎坷的,而正是这种坎坷,造就了他的伟大;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也正是这种颠沛、这种流离,让他得以便观百姓疾苦;苏轼的政涯是失意的;但若没有这种失意,便没有那坦荡的胸怀。

纵观历史古今,有多少文人如苏轼一样?有多少志士都有一样的阔达胸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许多文人志士的理想。他们并不以物喜,也不以己悲,真正的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少的一种情怀。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再也无法寻的像苏轼一样的人。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不被功名利禄所累,人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即使在逆境中也应有一个达观的心态。

人生时而风雨时而晴,必须学会定风波。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2

我是怎样结识了苏轼的?或许是从他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自小就十分恋旧、十分恋家的我从知道这一名句起,就被诗人的广阔胸襟感动了。我也曾有过寂寞冷清的独处,当时我只会想到自己,想到为什么没有好朋友,没有父母兄妹来陪我。我觉得家庭和友谊的温馨似乎也远离了我。而苏轼写这首《水调歌头》的时候,大概也是缺少了亲人的陪伴罢,所以才独自一人做了到“琼楼玉宇”上的大胆幻想,当他想起自己始终未能与家人团圆时,却又责怪起月亮,问月道:“何事偏向别时圆?”我想苏轼心中也非常渴望一家人团聚,但终究不能实现,但在他的心中,却是和家人心意相通的,他也许想到子由或许也在别处对月伤怀。于是,苏轼摆脱了前面的诸多伤感,为了激励自己、子由,抚慰天下同他一样难以团圆的人们,便咏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祝愿人们平安快乐,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明朗的月色,能够通过月光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想念。全诗的格调到这里为之一转,这不是作者强颜欢笑,而是他思想中最无私的一面,在自己遭遇凄凉的时候,也能为家人,为别人着想。由此,我感受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以及他宽阔的胸怀。豁达是苏轼给我最初的感觉。

但我觉得苏轼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一名男性,豪迈更应是不可缺少的。我最喜欢苏轼的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可以想象,大漠、边关、月下,一位戎装少年骑着一匹快马,后面跟着同样的几十匹快马,少年疲惫不堪却又精神振奋,月光照在他们的盔甲上,泛着一层淡淡的银光。近了,近了,前面就有火把在攒动了。为首的少年迅速勒住马,从箭袋里迅速抽出一只令箭,弯弓,放!令箭化作一条火龙划破了大漠的静寂朝西北那颗最明亮的星射飞去……苏轼或许是这位少年,但我更希望他是我。当时,苏轼正处于不得志的境遇中,此诗的前文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正是作者忧愤心情的表露。北宋当时已有胡族屡犯边关,而皇帝又昏庸无能,导致了南宋的国破家亡。苏轼生为大宋人,面对如画江山将会沦落的危机,怎不感慨万分?而恨就恨在自己已老了,但他生性不服输,“鬓微霜,又何妨?”为了报国照样能“西北望,射天狼”。读到这里我觉得豪气冲天,使人觉得有无穷的活力与希望,觉得自己就是民族的希望,非常能激励我们青年人豪迈的爱国热情。而苏轼当时已是几十岁的人了,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歌,仍能承受岁月无情的侵袭,而去做一位为国家、民族作战的勇士,真是难得啊!在我眼里,在我心中他是一名真正的男子汉。

然而作为丈夫,作为诗人,苏轼也有着他的多愁善感和柔情似水。苏轼作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的一首记梦的诗,就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款款深情、无限的伤感和依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了,诗人还在想念他的妻子;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她知不知道我在想念她?没有了你,叫我到哪里去诉说这十年来的凄凉?我们现在纵使能相见,或许也难相认了,我已是双鬓如霜,满面沧桑了。夜色渐浓,朦胧中,我好像又回到了十年前的故乡,你正对着月光,在默默地梳妆……我们默默无音,相对流下泪千行……以苏轼的才气和名气再娶妻子是不难的,我不知道这首诗是不是苏轼还没有再娶的时候写的,但十年如一,始终意属妻子一人,这在妻妾成群是人之常情的封建时代,不能不说是珍贵的。这首《江城子》饱含了诗人对妻子深情的怀念,试想像苏轼这样十年后犹能为亡妻而“年年断肠”的诗人能有多少?无怪《倚天屠龙记》中赵敏要感叹,苏轼的妻子死后十年,苏轼仍对她念念不忘,她真幸福啊!

在我心中,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胸怀广阔,性格豪迈旷达而又不失柔情婉约。至于他的诗,我想正和他的为人一样——苏诗三分,二分豪气,一分柔情。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3

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苏轼,他虽然不及李白的浪漫豪情,但囊括了陆游、辛弃疾的豪放,以及柳永、李煜的婉约。苏轼一生传奇,经历了生离死别,蒙受了不白之冤,每当他被贬谪到异地,都会将他懂得的农业等知识传授给当地人,造福一方,这样看来,他不仅博学,而且善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应该是苏轼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诗句了。苏轼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放派的代表是因为他本身的血气方刚,加上仕途多舛,宦海浮沉才磨洗出一首首让人看了荡气回肠的诗词,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让苏轼“感受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些人的“成全”,也许苏轼只不过是一个只会婉约的词人罢了。

苏轼多情却不滥情,柔情而不绝情。这让苏轼在我心中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七情六欲的人,不像其他豪放派诗人那样遥不可及。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令人悲悯的是她们皆在苏轼之前香消玉殒了,苏轼对其忠贞不渝在他的诗词中表露无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首《江城子》是他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轼为其写的悼词,王弗16岁嫁给苏轼,两人志趣相投,感情很深,不料却在苏轼前溘然长逝。“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看得人黯然神伤,泪如雨下。有些“为伊伴作梦中人,长向画图夜唤真”的悲哀、凄凉,却又比这更悲,那种沁入骨髓的悲,那种凉如暴风雨夜中一闪电光,一响巨雷,闪得读者心里一亮,震得读者心里一惊。以我现在的阅历也许不能感受他的肝肠寸断,但对已故十年的人还无法释怀,这样的情感天地共鉴。也许真正伤痛的不是死去的人,而是活着的人。

所以我说苏轼比杜甫幸福,杜甫给后人的印象就是壮志未酬,命运不济,抑郁成疾等词藻,在我心中留下的形象就是眉头紧蹙,老泪纵横的样子,而苏轼虽也一波三折,却总有知己相陪,三位知己的相继离去更让人觉得这位豪放男儿爱情的感天动地,让人感觉苏轼永远那么年轻。他写的婉约诗词也显得与众不同,不像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般小情小爱,而他的《蝶恋花》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细腻中不失大气,婉约中不失豪放,令后人广为传颂。

苏轼以他独特的魄力感染着我们,尤其他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让人感受到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节。他那“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惨,更是让人觉得他的热情化成了冰山,却换不回已故之人的无奈。苏轼虽然已经与世长辞,但他的诗句,他的精神永世无穷!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4

今晚的月亮明晃晃的镶在黑暗深沉的夜幕中,月光显得格外皎洁。花香伴着清风萦绕在鼻尖,落叶随着月光翩翩起舞,这一切宁静而祥和。在这巨大的天穹之下,我依稀看见了你落寞而孤寂的背影……

那晚的月光也像现在这么皎洁吧?似幻似纱的随意披在大地上,你思乡愁苦,痛饮了几大杯,踉踉跄跄的走在回家的路上。 树叶在月光下发出清冷而幽深的光芒,清风掠过发出“沙沙”的嘶哑叫声,凹凸不平的路面铺满了月光,像平静的湖面,你一踏入便惊起了层层涟漪。你醉意上头,脸颊好像染上了昔日流云的红晕,眼神也迷离交错。

可惜,今日皓月当空,你该与亲人坐在酒席上,或谈天论地,或凭古吊今,或吟诗对赋,谈笑间儒雅而端庄,可是如今,你却只能一个人对着满月举起酒杯,用微微颤抖的声调询问苍天,什么时候才能再有如此明亮的月圆啊!悲伤溢出于口,弥漫成河,可却连风都吝啬得不想回应你。

回到家,你猛的躺在冰冷的床沿,寒冷顷刻便顺着脊梁漫延到全身,冻得连血液都快要凝固,却也不及你心中的严寒半分。你怅惘的抬起头,想着那清冷的月宫里今年又到了哪一年,是否依旧寒气逼人。何时,那里也曾是你精神的家园,是你生命的归宿。如今,你想乘着那四起的狂风再回去,奈何那寒冷的天宫哪里容得下你一介凡人?那玉砖雕彻的繁花楼阁哪里容得下你这只心怀天下的雄鹰?与其在天宫里沉寂,倒不如在人间自由翱翔的快哉!

你微微侧过头,看着那白静的月光如丝如缕的穿过那朱红色的亭台楼阁,缓缓倾泻于挂着雕花的窗户,照得那思乡人脸色泛白,心中的悲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你举起酒杯,轻抿一口,清冽的酒便顺着喉咙穿肠挂肚,烧的人生疼。你心里哀叹,这月亮和你到底有什么恨啊,相思之人远隔千里,它却圆如玉盘般来嘲笑你。不服命运的你,也只能大喊一声:这世间终究是两难全啊!

你拖着身子走到窗边,嘴角突然抹上了一丝淡淡的微笑,一改那愁苦之情,望着这一泻千里的月光,终是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而后,你却摇了摇头,自顾自的走到床边,喃喃自语道:“如今只能愿这天下人心心念念的人都能幸福安康了。”

窗外,月光依旧皎洁,你却消逝在了历史的洪流里……

微风拂面,我猛然醒来,眼前月光依旧温柔,只是我焦急的寻找,却再没能找到你的身影……

苏轼,你可知你踏碎了我四季的梦,惊扰了我夜夜的月圆?我终是没能寻到你,也只能愿你来世能拥抱最璀璨的年华,能仰望最皎洁的月光;愿你来世不再生如浮萍,死如蝼蚁,再唱千古绝句。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5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余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余有疑,遂问之。苏子不以余愚而拒余,一一告知。

余问苏公:人生数十载,碌碌无为者,何其多也!此何为?

苏公曰“皆因其未寻路而行之无道矣。”

余疑未减,何为路,路何方也?寻何路?

曰:路,物也,引人成功,去未来之物也,路乃方向,而汝路,自在汝心。至于汝问寻何路……

苏子顿而未言,而后乃一手指左,一手右。吾视之,左为一林荫小道,众人行之,故而草稀,雨落则泥泞满身;右为一草绿之地,无人踏之,因而花繁,雨润则草色青青,风过而舞。

见余有所思,苏公继而语余,汝寻路,须乃汝之路也,而非随他者行之,如流水逐之。汝左道,宽也,然泥泞也;汝右径,虽小寂而胜景也。

余望苏公,其颜悦然,其色怡然,虽老矣,而无颓态,思及苏公之坎坷,余喟然而叹曰:公曰须行吾路,然何为吾正路耶?小生斗胆,还望公莫责之,公一生守志,终莫能识之,且得罪之人不知其数也,安乃公之路乎?

苏子闻言,叹之,未语,而后乃曰:余亦如小子今日这般问余,余亦尝彷徨惆怅终日,亦尝怒余而愿世事不公。今乃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此一因;然余少时恃才而不知敛,刚甚而不知屈,此二因,是故罪人也。汝等后生谨记之,人贵在自知,自知者明,傲物者多为人所嫉。毋论聪慧与否,为人须谦且韧,此为善道。由吾之际遇,可以知之也。

余有感,公所言甚是,然何为行路之道也?余学于师,师甚善,凡有惑,必细教之,导之,然余愚笨,学业不成,师之期,家人之望,余有愧。

苏公宽慰余曰:汝尚年幼,须知已往虽不谏,而来者可追,勿丧也。师长之望,非负也,乃汝前行之力也,汝若为草木,其望必为壤也。余欲以五言而告汝,少时须立志,老时乃有成,志存高远,此一言也;少壮不努力,老来伤悲晚矣,春耕秋实,业精于勤,此二言也;为人处世,切不可凭己意而行,戒骄戒躁,此三言也;路曼曼兮,非坚忍者不可至,此四言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五言也。如此五言,乃吾忠告,个中理趣,唯君图之。语毕,苏公遂就舟而去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余伫立良久,思苏公箴言,似有所悟,立吾志,行吾路,勤谦韧,有自知,携此数言而行,料成功之日必不久远矣。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6

风萧萧,水潺潺,沧海如幕,残阳似血。可否听见大浪淘沙的怒吼,鼓瑟雷动的铿锵?浩浩荡荡东流而去的江水拍打着陡峭的石壁,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波浪滚滚,气势恢宏。

你斟一杯清酒,饮尽赤壁惊涛,祭奠无为的过往;我拘一泓月光,照亮历史的海岸,歌咏东坡的豪情。

在月光洒满的赤壁之山,我独自漫步,望着头顶的一轮明月,脑中竟呈现出嫦娥在月宫中独自起舞的景象。忽然,远处响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迈而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走近,看到江边,一个人面对着江水,那饱经沧桑的身影,难道不是我脑中的那位大文豪“苏东坡”吗?他对我微微一笑。

我问他:“你愁吗?”苏轼说:“我愁过,更多的是快乐,沉溺于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的创作!”是愁过。满腹经纶,满腔的爱国热情被无知小人践踏得面目全非,那些治国于天下的笔墨也终变成两行热泪流进江水。

此时的你异乎平常,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才子美名传遍神州,家喻户晓,只不过似乎太过炫耀,缺少自知之明。才导致后来的“乌台诗案”。经过鬼门关的苏轼,已不是那个傲气冲天的弱书生了,是赤壁的惊涛唤醒了你,是黄州的东坡沉淀了你,于是褪去“锦帽貂裘”换上了“竹杖芒鞋”在贫瘠的东坡上,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你从赤壁走过留下的是蜕掉的稚气,带走的是天地间的万丈豪情。

他看着我说:“我留下不少诗赋,甚至有的被传为千古佳句,流传千古。”他更是在文学创作上与欧阳修并称,合称“苏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方面与辛弃疾齐名,称之为“苏辛”。书法上也颇有建树是“宋四家”之一。在绘画上也崭露头角。“对呀,您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东西,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吗?”我看着他说。忽然一阵清风袭来,一切烟消云散,原来一却都是幻觉罢了。

好一个才气冲天的苏东坡,夕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

于是苏轼变成了苏东坡,东坡的诗采不再有苏轼的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有的只是乐观,不屈。

清秋的黄昏有了东坡的潇洒变得不再孤寂;如画的赤壁有了东坡的诗词变得更加壮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轰的一个巨浪拍向江岸,留下的尽是潇洒。

关于苏轼的作文篇7

我拨开飘渺的云雾,穿越历史的长廊,在元丰五年的秋天,看到了七月十六的月亮,还看到苏子与客夜游赤壁的场景:清风徐徐吹过,江面水波不兴,主客把酒诵诗,兴之所至,信口吟诵明月之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我看到苏轼所描述的景象: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水天一色。这让苏轼心胸开阔、舒畅,他任由小船随意飘荡,越过茫茫万顷的江面。他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人吹洞箫和之,凄切婉转,气氛由乐转哀,客人感叹世事无常,曹操英雄豪杰,不过过眼云烟,都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我不禁哀从中来,是啊,如客人所说,我们就如同浮游小虫一般,朝生暮死,渺小的如同尘埃一般,我看向苏轼,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坎坷的仕途,“乌台诗狱”对他的影响足以使他郁郁终生,可他吟哦片刻却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之间的存在不过转瞬之间;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又何必羡慕其他呢?”

他的话掷地有声,犹如一把重锤狠狠砸在我的心上,将困惑迷茫的情绪砸得粉碎。我见客“喜而笑”,想必客人也和我一样被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折服,为他身处逆境却能保持超脱随缘的精神状态叹服。

我忍不住开口:“难道你对被贬黄州,人生虚度没有什么怨言吗?就没有记恨过吗?”

“何以怨言?为何记恨?”他开怀畅饮,反问我的句子洒脱、豪迈。我又想起他的话,他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并未对坎坷的仕途发表多少看法。我想那些困惑和怨恨也如同烟云一般在他心中消散了吧,那些愁苦最终化成了流传千古的不朽篇章。

我看着他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才蓦然想起他是苏轼,是苏东坡。是只会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是只会唱“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他的豪迈与豁达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坦荡的胸襟也成为我们如今待人接物的标杆。

东方渐起鱼肚白,我带着苏轼掷地有声的话语和对苏轼更深刻的理解,缓缓退出了云雾渐起的赤壁。

关于苏轼的作文7篇相关文章:

关于写委屈的作文7篇

关于关爱的作文推荐7篇

关于夏天的雨的作文通用7篇

关于宠物的作文最新7篇

关于想象的作文最新7篇

关于疫情防控的作文7篇

关于校园的作文7篇

关于蜗牛的作文7篇

关于写课堂的作文7篇

关于责任承担的作文7篇

关于苏轼的作文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