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系统化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一致性,避免内容重复,老师在备课时,应特别关注教案的内容是否具有内在逻辑,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看到的现象。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索: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1、实验方法:选择2个一样的生态瓶,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把实验前后生物的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并记录,再得岀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
一、教学课题
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18课《清清的溪水》。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又有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里有11个自然段落,分为“溪水变黄---变黄的原因---溪水变清”三部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毁掉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就会使溪水受到污染,变浑,要使水变清,就要多栽树。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比、赛、负”等14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3、自己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能从图中找出溪水的特点。
4、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溪水由清变浑,想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具准备
大象、棕熊和白兔的头饰、图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及奖品。
六、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2、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自备容器。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引入:池塘生物群落是怎样保持生态平衡的?
2、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个简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种类?
3、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容器,如果让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个小生物瓶,你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4、出示生态瓶(缸)样本,如果将生态瓶放在教室的讲台上,你认为动植物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二、制订活动方案
1、学生根据刚才所见的生态瓶样本,分小组讨论制作小生态瓶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制作?
2、小组讨论,将所需材料名称填写在39页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记录在草稿纸上。
3、小组汇报。阅读课本39、40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4、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5、分小组展开讨论。
6、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7、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40页空框内。
三、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1、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3、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四、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第二课时
一、分小组制作小生态瓶。
1、学习小组各成员讲述参观实践活动所见所闻。发表自己修改设计图的意见。
2、教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
3、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
4、各小组汇报修改小生态瓶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相互取长补短。
5、各小组有秩序地在讲台前方不同位置领取不同的材料。
6、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地制作小生态瓶,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指导。
二、交流和讲评。
1、做好了的小组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认为合格者,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三面小红旗。评选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小组,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画四面小红旗。
2、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三、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每位同学由家长陪同,在家乡池塘采集小型健康生物活体和无污染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瓶,保证水生生物存活一周。
四、安排准备“自由研究”课堂教学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进行抽查,要求学生下一节课将“自由研究”调查表带来。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通过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使学生能利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课前搜集和整理有关潜望镜的资料里学生学利用书记及其它信息源获取信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愿意合作交流;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
3.知识与技能: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二、教学重点
对潜望镜内部构造的研究。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们生活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潜望镜?你猜想它是什么原理造成的?
(二)实验(观察)探究
1.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认真观察他是什么原理?
2.我想它的原理可以用下图表示出来(课本上画下来)
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课题8:潜望镜的秘密
(三)实验活动展示质疑(一个组一名发言人进行展示,同伴进行补充。其他组可以提问质疑)
将自己画的示意图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向全班讲解潜望镜的工作原理。
(四)制作活动用纸盒制作一个潜望镜
1.介绍制作工具:订书机,胶带,镜片,纸盒
2.介绍制作方法:
还有什么制作方法呢?同学们讲你的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3.学生开始分别进行制作。
4.玩一玩,我们的潜望镜。
(五)检测(5分钟)
1.制作一架潜望镜最少需要()块镜片。
a.3b.2c.4
2.某同学想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他需要()面镜子。
a.1b.3c.2
3.说一说潜望镜里的镜片是()。
a.平面镜b.凹面镜d.凸面镜
4.潜望镜是利用的什么原理制成的。
5.试着画出潜望镜的剖面图,注意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六)拓展:
设计一个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6.潜望镜的秘密
平面镜的反射原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