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应设置适当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大家在制定教案时,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游戏中蕴含的道理。
2.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并在学习中提出问题。
难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高洪波的录像资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高洪波的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地方作批注。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对自己理解深刻的句子作批注。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掌握词语
本课中用了很多成语,把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请你从中找出描写战斗性强的词读一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2.简介作者高洪波,看多媒体课件,从这些词语中你能看出小作者有怎样特点。
3.默读课文,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地方作批注。
三、梳理文章的脉络
根据提纲把文章分成下面几部分。
1.陀螺的名字
2.陀螺制作方法
3.陀螺的.玩法
4.“我”制陀螺
5.叔叔送“我”陀螺
6.陀螺给“我”带来欢乐和自豪
7.明事理
四、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识记。
板书设计:
陀螺
毫无怨言??重整旗鼓
不甘人后??好胜心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难点
理解和体会“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一、回顾上节内容,提出本节学习要点
二、赏析文章语言美
1.玩陀螺曾经由于什么原因让“我”感到懊恼?又是怎样从懊恼变成了自豪?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从关键语句来体会情感的变化。你能找到描写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的文字吗?
(1)“为此不知挨了多少责骂,可仍然不肯住手。然而一个孩子无论如何是削不出高质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世界堆满乌云,快乐像过冬的燕子一般,飞到一个谁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把“快乐”比作“过冬的燕子”这一修辞手法)
(2)“这消息曾使我一整天处于恍惚的状态,老想象着那只陀螺英武的风姿。”
(幸福得感觉有点不真实)
(3)“尤其当我看到这枚‘鸭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滚珠时,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马上在马路上一显身手!”
(极度的兴奋)
(4)“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突出陀螺的丑,不伦不类,士气也大受挫折)
(5)“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于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3.你们能通过朗读来体现我从懊恼到自豪的这一情感变化吗?(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文字,分别读出懊恼、自豪的语气。)
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5.小结:一个不起眼的小陀螺主宰了“我”童年的忧伤与欢乐。与它相伴,“我”的童年生活无比精彩。
三、朗读句子,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1.用成语进行描写,生动。
2.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
3.注意刻画人物的心情。
四、 谈谈文后的体会
读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有什么体会。这句话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表面写的是陀螺,更像是说谁呢?谈对自己的启示。
板书设计:
陀螺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
不能只看外表
教学反思:
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在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并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词句,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明理。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篇3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苏珊的帽子(板书),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感知,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苏珊得了癌症,接受了三个月的化疗,失去了一头美丽的金发,心里很难过,但老师理解她,同学们尊重她,最后,她开心的笑了。
2、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批读文)你从文中的批注当中知道了什么?
3、读了课文,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①谁是苏珊?苏珊为什么要戴帽子?
②苏珊戴上帽子后的心情怎样?
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苏珊和帽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课文,并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5、课件出示: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参照老师提供的几种常用的批读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批注下来。
2、老师发现大家的批注都做的很不错,谁愿意把自己的批注说给大家听呢?生:我从一二句中知道了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但她身体里长了一个小小的肿瘤。生:我在“小小”“竟”“三个月”“更瘦小”“掉光了”这些词语下面加了“.”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苏珊小小年纪就要经受癌症化疗这些大人们都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苏珊是多么的不幸。生:我在“落”下面加了“.”因为它是个多音字。生:我很喜欢“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足以与癌症抗争,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光着头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这句话,在它下面画了。
3、文中的“这”指什么?(每天光着头到学校上课)怎么办?(戴帽子)。
4、师批注: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苏珊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只有戴上一顶帽子来遮住身心的伤害。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是怎样帮助小苏珊的?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边进行批注。
2、指导朗读。
3、生质疑:为什么是“下星期一”戴帽子?生:我读懂了批注当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同学们仿戴帽子?”这个问题,它表面上是同学们学习和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其实只是一个借口,实际上她是想避免苏珊到校后的尴尬,保护她的自尊和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星期一到了,戴着帽子的苏珊来到了学校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进行批注。生:我在“犹豫”下面画了“?”,我查了字典知道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生:我在“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下面了“?”,她担心什么?她犹豫什么?
2、指导朗读。
3、假如你是苏珊班级里的'一位同学,看到苏珊那样的担心,那样的犹豫,你会对她说些什么?
4、苏珊走进教室后有什么意想不到的发现?生:我在“五花八门”下面加了“.”,它与前面的“越新奇越好”相照应。生:我在课文右边批注了:看到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苏珊的心里有什么样的想法呢?生:我从“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这句话中感受到老师的办法真好啊,她巧妙地解决了苏珊的难题。
5、指导朗读。
6、是啊,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苏珊那如花的笑脸,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苏珊这几个月以来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快乐,为苏珊有这样聪明而又细心的老师感到高兴,同时,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三、学习最后一段。
1、师范读。
2、小组交流,谈体会,并进行批注。
3、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已经消除了心里的阴影和同学样一起快乐幸福的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尊重、充满关爱的班集体。
四、总结全文。同学们,苏珊是不幸的,因为病魔让她小小的身体备受折磨,但苏珊又是幸运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拥有关爱她,尊重她的老师和同学,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苏珊的老师和同学那样的人,那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每一个懂昨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愿我们的世界处处充满尊重与平等,让世界充满爱。
五、作业。对阅读材料《将军和士兵》进行批注。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字词句综合练习。
2.了解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3.朗读背诵儿歌。
4.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教学重点难点:写字训练、读背训练、字词句综合训练、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审题。
2、指导。
(1)看右边小图,问:你见过这幅画吗?能背诵有关的课文吗?出现的数字你认识吗?
(2)读生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3)认识基本笔画。指认笔画。
3、其余两组按什么步骤进行教学。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审题。
2、指导练习,描红仿影。
3、指导观察临写
(1)观察3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指名上黑板临写。
(3)评价,纠正,提醒学生运笔时注意撇捺的写法。
(4)学生按要求临写,老师巡视。
一、教学第三题:学习字词句。
教学题1:你认识这几种动物吗?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1、审题。
2、指导练习。
3、过渡:小动物很能干,它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想出办法保护自己。
教学题2:你知道它们遇到困难时怎么保护自己吗?
1、审题。2、指导练习。
(1)读例句。
(2)问其他动物遇到危险怎么做?
(3)分组讨论。
(4)推荐代表说。
(5)同桌互读写的句子。
教学第3题:说说你遇到了危险,会想什么办法保护自己?
1、审题。
2、指导练习。
(1)分组讨论。
(2)交流讨论结果。
(3)教师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读读背背。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指名试读,正音,齐读。
(3)讲述课文意思。
(4)看图做游戏。
3、练习。
(1)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2)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一、教学第二题:口语交际——自我介绍。
1、课前准备。
2、审题。3、指导。
(1)指导看图,明确说话的一般要求。
(2)指导说话,练习。
指名依次回答五个问题,把话说完整,说清楚。
将1、2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将3、4两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将四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自由练习说。
指名上台进行自我介绍。
同桌互相练说。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嚷、剃、眯、梁、腮、焕、剩”7个生字。
2、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意思。
3、联系句子,知道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
4、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表现体会人物的特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小贝当的天真与可爱,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
2、学习边读边思,理解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1、“但是”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初步学习用“但是”造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特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有趣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贝当,他才上小学二年级,却去理发店,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脸。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
2、揭示课题:4、刮脸。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在理发店,小贝当向理发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理发师是怎样回答的?然后完成填空。
(学生所填的答案肯定顾头不顾尾,文中的小贝当其实对理发师提出了三个要求,只有找到这三个要求才能正确填空。允许学生发言且有不同答案,分析交流后用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2、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
(1)学习课文第1—3节,感受人物形象。
听了老板的话,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______x地想:____x。
(2)学习课文第4小节。
思考:小贝当是怎么读报的?(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既然他不认识字,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天真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小贝当一本正经的样子。
(3)再读句子体会“但是”的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但是”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它前后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然后引导学生造句。
(4)学习课文第6小节。
思考:小贝当是怎样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脸的?(他指指边上那位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听了小贝当刮脸的要求,理发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理发师讨厌这个难伺候的小顾客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5)学习课文第7—10小节。
小贝当说话时的前后语气有了怎样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呢?(小贝当先得意,后着急,心开始沉不住气了。因为理发师一直不理睬他。)指导朗读:读出小贝当先得意后着急的语气。
从理发师的言行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幽默风趣)
四、总结全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五、作业
1、火眼金睛找错字。
2、拓展:课文中的小贝当有着一颗渴望长大的心,关于“长大”这个话题,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天真可爱、渴望成为大人的小贝当说呢?
板书设计:
4、刮脸
剃头天真可爱
小贝当看报一本正经
刮脸渴望长大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课堂实录
一、文学常识简介。
?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
1、《韩非子》
?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
2、《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学习《智子疑邻》。
?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
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
雨:下雨。
筑:修补。
暮:晚上。
亡:丢失。
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
(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
(2)案发时间:暮。晚上。
(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
(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
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
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
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
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
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
三、学习《塞翁失马》。
?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
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
(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
遽jù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堕duò
堕而折(shé)其髀跛b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
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
课堂小结
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
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
板书设计
寓意四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024年语文上册教案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