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资源为支撑的教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通过教案的设计,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古对今优质课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乌龟、蜗牛的外形特征,学画乌龟、蜗牛。
2、能根据画纸比例,尝试合理安排画面。
3、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范画,蜡笔,白纸、小乌龟一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小乌龟,“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蜗牛吗?蜗牛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察比较。(出示范画)小朋友,你们能区别小乌龟和小蜗牛吗?
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乌龟、蜗牛背上都有硬壳,身体能缩在硬壳里。他们外形看上去都是圆圆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呢?(乌龟背壳上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而蜗牛背壳上的花纹是一圈一圈的。乌龟有脚,蜗牛没有脚;蜗牛头上有触角,而乌龟没有。)
三、回忆对于颜色的认识和运用。
看看我们的蜡笔盒里有哪些颜色的蜡笔?
你们知道那些颜色是属于深色的?哪些是属于浅色的?他们有什么不同?
讨论:我们给乌龟和蜗牛涂色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深色浅色相互搭配)
四、幼儿作画,老师巡视指导。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既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眼。”因此我设计了本次中班美术活动,使得幼儿能够结合绘本的特点,发挥幼儿的想象。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细致观察图画和大胆讨论的兴趣,感受故事的情绪。
2.在观察画面、大胆讨论的基础上发展较为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比较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够观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进行爱妈妈爱长辈的。
重难点分析
重点:能够观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进行爱妈妈爱长辈的。
难点:体验感受大树对男孩的情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图画书ppt
心理准备:幼儿这个故事有提前的感知
活动过程
一、导入:观察封面,了解故事的主人翁:“大树和小男孩”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失落的一角》、《阁楼上的光》等。
二、展??
1.观察与讨论:
(1)你怎么看到的小男孩?(小男孩露出的脚)
(2)你怎么知道小男孩在爬树?(小男孩露出的手和脚,还有树下的`鞋子)
(3)你怎么知道小男孩在爬树?(小男孩露出的腿)
(4)你怎么知道小男孩有了朋友?
(5)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什么样的感觉?(伤心、难过、失望、孤独)
(7)最后,孩子坐在老树墩上,大树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爱心树》,请幼儿欣赏并试着讲述。
三、延伸:进行爱父母的和渗透
1.讨论:你觉得大树像小男孩的什么人
2.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对待大树?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3
游戏目标:
1、幼儿通过游戏探索妙妙糖果的多种玩法,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2、通过推、走、跑、跳等动作的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3、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集体意识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游戏准备:糖果布袋、音乐。
游戏过程:
1、出示糖果,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出示糖果)这就是“神奇的妙妙糖果”,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快去选自己喜欢的颜色吧。
2、幼儿听音乐和妙妙糖果跳舞。
让我们和妙妙糖果一起跳一支舞吧。
3、幼儿探索妙妙糖果的不同玩法。
①自由探索玩法。
妙妙糖果最喜欢和小朋友做游戏了,因为每次游戏时小朋友都会给他取许多好听的小名,你可以和它一边玩一边想它的小名。
②个别幼儿示范玩法,并给妙妙糖果起小名。
你和妙妙糖果怎么玩的?给他起的什么小名呢?
③幼儿相互学习妙妙糖果的不同玩法。
4、分组探索合作游戏:运送妙妙糖果。
①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一种运送妙妙糖果的方法。
②幼儿分组练习运送妙妙糖果。
③游戏:运送妙妙糖果。(可交换玩法再次比赛,)
5、集体游戏:给灾区小朋友送糖果。
①在四川汶川发生什么事?大地震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灾难?大家是怎样帮助他们的?
②我们把“神奇的妙妙糖果”送给灾区的小朋友好吗?
③用“胶胶糖”快速变成一列火车,开往灾区,途中用压路糖走过碎石路,用跳跳糖跳过山坡。
点评:
本次体育游戏的教具采用幼儿最喜欢的糖果形式出现,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又采用一物多玩的游戏方式贯穿整个游戏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妙妙糖果的多种玩法,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整个游戏环节设计紧凑合理,环环相扣,由易到难。游戏以给糖果起小名的方式让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喜悦。
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语言亲切流畅,教态自然大方,和蔼可亲,能够根据每个环节的需要时而温柔,时而活泼。在幼儿分组合作运送妙妙糖果中,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注意个体差异,始终鼓励每位幼儿,并对于个别能力较弱但对比赛坚持到底的幼儿及时表扬,培养了他们持之以恒的体育精神。
游戏能够通过简单的教具引发幼儿多种动作的练习,从而较好的发展了幼儿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更是动静交替,符合幼儿身体运动的规律,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与提高。在最后的环节设计能够结合实际,通过给灾区的小朋友送糖果,对幼儿进行情感,培养幼儿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我认为此课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本人自身素质也很高,师生互动很好。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经历探究两端要栽植树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植树问题中探索规律以及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2.5×0.4 = 1.25×8 =
0.9×0.9 = 15+1.5 =
8 – 1.2 = 4.5÷5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引入。
(1)、图文演示: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2个间隔);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3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4个间隔);手指的个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2)、图文演示:人民大会堂前的柱子根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3)、引出课题《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2、重温相关名称(图文演示):什么叫棵树?什么叫间隔数?什么叫间隔长?
三、新知探讨
1、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思考与探索:
(1)、你认为题目中哪些字词比较关键,你是怎样理解的?
(2)、小组内研究,可以通过画图,也可以通过列算式……解决问题.
(3) 、让学生扮演线段图和列式计算。
(4)、小结:总路长÷间隔长=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 1
2、把上题的“20米”改成“100米”,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吗?
3、再把把上题的“一旁”改成“两旁”,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吗?
4、把三道例题对比,找出联系与区别。
2、植树问题的题材延伸。
我们还可以运用植树问题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呢
摆花篮、装路灯、电线杆、队列、楼层、公交站点......
四、练习。
1、填空题
(1)、沿着小路的一旁栽树,两端都栽。
( )比( )多1,棵树=( )○( )。
( )比( )少1,间隔数=( ) ○ ( )
(2)、马路的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银杏树?
想:要求银杏树的棵数,也就是求25棵梧桐树的( )。算式是( )。
(3)、 在一条18米的走廊上摆花盆(两端都放),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了多少盆花?
想:这道题要先算( ),再算( )
2、选择题
1、迎接来宾的小学生站在60米的校道排成一列纵队(两端都站),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4米,这列队伍共有( )名学生。
a、14 b、15 c、16
2、在一条全长200米的街道 两旁安装节能路灯(两端都装),每隔20米安装一座。一共需要安装( )座节能路灯?
a、10 b、22 c、11
五、全课小结:大家今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整节课设计基于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课前创设情境激发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通过例题的画图感知:总路长÷间隔长=间隔数,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 1,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并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但是,这节课我还是放不开,让学生动手操作少,让学生讨论探究少,让学生说得少等。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观看每幅图画中人物的神态变化和人物四周事物的微小的变化,使同学养成勤于思索的好习惯。
2、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索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育同学观赏漫画的爱好,感受幽默的魅力。
3、通过读图的过程,进展同学的语言,激发同学的想象力。
4、熟悉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教学重点:
熟悉6个生字,会写5个字。积累成语,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并学习用这些成语说话。
教学难点:
借助工具书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思索各个画面同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培育同学观赏漫画的爱好,感受幽默的'魅力。
教学关键:
培育同学观赏漫画的爱好,感受幽默的魅力。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预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查阅有关张乐平的漫画资料。
相关学问点:
同学观赏漫画的力量。
教学突破点:
利用课件等形式让同学感受漫画幽默的魅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看谁来了?(三毛)对,这就是中国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仆人公的形象,你们了解三毛吗?谁能说一说。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张乐平笔下的幽默《雨后春笋》。
二、理解图意。
看第一幅图:说说这幅图上都画了谁,在干什么?理解:"悠闲得意'并用"悠闲得意'造句。
看其次六幅图,分别说说图上都画了谁,在干什么?理解:"随心所欲'"酣然入梦'"大吃一惊'"怀疑不解',并分别造句。
三、学习生字。
打开书,画出本课的生字。拿出自己预备的和生字卡片,分组自学。
检查预习状况。开火车读。
(1)先开单轨火车读。
(2)再开双轨火车读。
四、识记生字。
这些生字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五、写字。
本课"笋'和"解'书写易错,引导同学仔细观看,留意每一笔的位置,强调"笋'字下面的"尹'字撇不出头;"解'字中,右半部分下方是"牛',不是"午',因此竖要出头。
板书设计:
雨后春笋
笋悠欲津解
其次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看
三毛的帽子和那根竹笋一起长高了,三毛摘不到自己的帽子了。
思索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观看前三幅图中没有下雨,后三幅图中下了一场雨,竹笋就是由于这场雨长高的。
二、思索
课题"雨后春笋'的意思原来就是下雨后,竹笋生长的特别快,三毛仅睡了一觉,帽子就摘不到了,谁能详细地说说"雨后春笋'的意思。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快很快,现在比方新奇事物的大量消失。
三、总结
看了这组漫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使同学懂得漫画能带给我们欢乐,能让我们在欢乐中学到学问,能让我们更喜爱学习。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儿歌,并能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表演。
2.能正确掌握儿歌中出现的一些量词,并在游戏中学习接触新的量词,练习完整表述。
活动准备:
售货厅;儿歌中所需的用品以及其他一些物品;兔子头饰1个、猴子头饰5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表演,幼儿熟悉儿歌内容
旁白:在一座大森林里,小兔子开了一家铺子。
小兔子:小朋友们好,我是小兔子,今天新开了一家铺子,欢迎大家光临。
师:哇!小兔子家开了铺子,施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铺子里有些什么东西。
(转身向兔子,指着袜子)这是什么东西?一共有多少?(请幼儿回答,学习正确使用量词:三双袜子)
(再指着一排瓶子)这一排是什么?共有几个?(请能力较差的幼儿练习:四个瓶子)
(教师转身对兔子)小兔子,这桌子也卖吗?
兔子:卖,当然卖咯!
师:哎,我看这桌子挺好的,小朋友们看看铺子里有几张桌子?(指导幼儿正确运用量词:张)(师拿起两把塑料椅子)你们看漂亮吗?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多少,然后告诉大家。(指导幼儿学习量词“把”)
师:还有些什么?(老师寻找别的东西,突然发现)瞧,这些帽子可真多,有大有小,有白的有花的,一共几顶,我们来数数。一顶、两顶、三顶、四顶、五顶,一共五顶帽子。(幼儿练习量词“顶”)这里的东西可真多呀!(突然来了五只小猴子)
猴一;小兔子,我要买五顶帽子。
小兔子;啊?是几顶?我没听清楚。
师:小朋友,小猴子要买多少帽子,告诉小免子。
(幼儿齐答:五顶帽子)
猴二:小兔子,我要买四个瓶子。
猴三:小兔子,我要买一张桌子。(老师帮小猴抬下)
猴四:小兔子,我要买三双袜子。
猴五:小兔子,我要买两把椅子。
小兔子:我的东西卖完了,明天再来开铺子。(拉上帷幕)
二、引出儿歌
1.随着拉上帷幕的同时播放录音磁带,第一遍欣赏儿歌。(主要集中幼儿注意力)
师:是谁把刚才的事编成了这么好听的儿歌?他编的对不对,我请小朋友再仔细听一遍。
2.第二遍欣赏儿歌。
3.理解儿歌内容:
(1)是谁在森林里开了一家铺子?(幼儿完整讲述)
(2)铺子里有些什么东西?(要求正确运用量词)
(3)东西被谁买完了?小兔子怎么说的?
三、幼儿学念儿歌
1.放慢速度,幼儿跟老师一起念一遍。
2.提示要求,会的小朋友念响点,不会的轻轻念。
3.分组练习,加快速度。
四、游戏
1.引出。
师:小朋友会念这首儿歌了,你们会不会买东西呀?
好,小兔子的.铺子又要开了,如果你像小猴子一样,说清楚你要买什么,你一定买得到。
2.教师指导幼儿游戏。
引导幼儿用“小兔子,我要买××”的句式,并能正确运用量词来参加活动。
过程中如果有幼儿没能正确运用量词,可以请其他幼儿帮助他。
3.东西又卖完了,小兔子说:“我的东西卖完了,明天再来开铺子。”
师幼:小兔子,明天再来开铺子。
活动反思:
中班的孩子对于说数量词还是比较难的,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节语言活动,通过儿歌和游戏的方法让孩子轻松地学会数量词,活动中孩子对游戏很感兴趣,都能很主动地说出物体的数量词。孩子熟练掌握这些数量词后,老师还可以进行游戏的扩展,如:一盒蛋糕、一辆小车、一把枪、一篮青菜……都可以加到儿歌中,让幼儿在角色表演中复习量词。
活动评析:
?规程》中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幼儿愉快而自主的实践活动。与同伴共同游戏,是幼儿语言实践的好时机,在游戏中角色分配,内容确定,规则遵守,都需要幼儿正确理解及准确表达,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实际练习。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情景表演,二是语言游戏,三是朗诵儿歌。其中,用语言游戏的形式教会幼儿使用量词是重点。这一活动目标:具有领域内的综合性。既涉及文学活动、语言游戏,又包含讲述活动的要求,对于幼儿来讲,整个活动过程:都将教学目标隐含在游戏之中,让幼儿自始至终都没有感受到学习的枯燥和压力感,真正体现出以活动促教学的理念。所以,有法,但教元定法。整个活动气氛热烈、轻松,幼儿参与游戏的意愿很高,不仅回答踊跃,而且正确率明显提高。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歌曲《山谷静悄悄》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xoxox -|”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之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写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4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山谷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叮咚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同样的旋律(第四段的.旋律稍作变化),但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想像。
教学内容:
1、歌曲《山谷静悄悄》;
2、音乐知识:渐强、渐弱。
教学目标:
1、用听、视、唱结合的方法学会歌曲《山谷静悄悄》,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学习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感受从强到弱的演唱手法,领会歌曲在意境上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使学生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想象。
2、在音乐实践中认识和掌握音乐知识力度记号“渐强、渐弱”,学习其基本演唱方法。
3、认识力度记号“pp、p、mp、f”,并能准确地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力度记号的识记和运用。
2.休止符乐句的掌握和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随音乐欣赏自己以前郊游照片,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郊游,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吧!(播放音乐《郊游》)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山谷,让我们来打个招呼吧。
2、运用“你好”做回声游戏,(一组一组,依次弱下去)出示力度记号:f p渐强 渐弱。
二、教学歌曲
1.唱“叮咚”旋律
师:山谷里除了有回声,还有什么声音呢?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像敲击声、泉水声)怎样的敲击声呢?(注意休止符)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感受“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
2.初听歌曲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我们一起听听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第一遍:情绪:(轻柔,优美,愉悦的)(美,静悄悄)
第二遍:歌曲中都唱了哪些景物?请看大屏幕,一起来找一找。同学们看得真仔细,那老师送给你们一个音乐知识,(播放课件)关于我们音乐中的力度记号,请你们快速的记一下。(ppt力度记号)
第三遍:同学们,你们记住了吗?那我们再来听一遍,看看乐谱中出现了刚才你看到的哪些力度记号?(几种带有字母p的标记?)
3.学唱第一部分
a:首先请同学们跟着我用很弱的力量,走进宁静的山谷。(师范唱)
b :’跟琴唱第一部分歌谱。注意切分音、附点四分节奏。
c :按节奏朗诵第一部分歌词。
师:这首歌曲旋律美,歌词也写得很美,请小朗诵者们做好准备,我们一起把前三段歌词念一念(师生合作)
d:合作:学生唱前4小节和
7、8小节,教师唱
5、6小节。 e:学生完整唱第一部分。(记歌词)
4.做游戏:我爱记歌词
规则: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作超级领唱或者对接歌词。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 ?雾,烟,高。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 ?紫,红,俏。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 ?小,小,跳。
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 。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美丽的山谷,飘着淡淡的烟,开着鲜艳的杜鹃,奔跑的小野兔,再加上泉水的叮咚声真是一副美丽的画卷。可是静悄悄的山谷已经不平静了,是谁让山谷顿时变得热闹起来了呢?(演奏第二部分)提问:是谁?(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
第四遍:这首歌曲有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的中间有一行谱是没有歌词的,这是一个间奏,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小耳朵要仔细地听,间奏完了以后再唱第二段,明白了吗?我们完整的来欣赏一遍,听听这两段哪里的节奏有点相似却又有区别?(播放)
5.学习乐句
“地质队叔叔的小铁锤,敲得山谷叮咚响。”女生领唱,再一起唱。
6.乐器编创。(打击乐器) 7.歌曲处理。
( 1 )你觉得这首歌最关键的是哪个字?(静)从内容中,引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
(2)分析:歌曲第一部分静悄悄;地质队叔叔来了之后“叮咚”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后来地质队叔叔走后又恢复了静悄悄。(复听范唱)
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歌曲?你能边唱边想象歌曲中描绘的美丽山谷吗?用你们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8.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 课堂小结
山谷美吗?今天同学们都变成了会唱歌的布谷鸟,可爱的布谷鸟们,和着你们优美的歌声,愉快的飞出“山谷”吧。(学生跟随音乐走出教室)
古对今优质课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