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有效传递自己的教学理念与目标,教案可以用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久久美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最亲爱的人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的语言所呈现的意境,学习词语“视线、惊喜、爱的小船”。
2、理解诗歌中小朋友和小鱼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深厚的情感。
3、注意倾听同伴发言,并清楚的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4、理解诗歌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幼儿在自然角中观察过鱼缸里的小金鱼。
2、背景音乐和配乐诗歌磁带、录音机。
3、幼儿用书:《亲爱的小鱼》。
活动过程:
(一)出示鱼缸里的小金鱼。
这是谁呀?你喜欢小金鱼吗?
幼儿自由说一说。
(二)集体欣赏教师富有表情的配乐诗朗诵。
1、教师朗诵诗歌。
小朋友都很喜欢小金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关于小鱼和它的好朋友的诗歌吧。
2。幼儿倾听诗歌,教师提问。
诗歌的名字是什么?小雨和谁是好朋友?
(三)教师引导幼儿逐幅阅读幼儿用书画面,同事播放诗歌录音。
1。集体欣赏配乐诗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听了诗歌后,你觉得小朋友喜欢小鱼吗?
2。引导幼儿用诗歌里的话说一说。
为什么小朋友喜欢小鱼?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四)师幼针对画面细节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
1、教师提问,幼儿思考。
一开始小金鱼住在哪里?小朋友是怎么对待它的?小金鱼长大后,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幼儿自由的讨论。
既然小朋友那么喜欢小金鱼,为什么还要把它放回大海里?
(五)师幼共同看图朗诵诗歌,学习新词语。
1、师幼借助幼儿用书共同朗诵诗歌。
什么叫视线?(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什么事惊喜?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鼓励幼儿大胆的想像并清楚的讲述。
谁是小船?为什么?还可以把小鱼比作什么呢?
3、在音乐的伴奏下,引导幼儿有感情的看图朗诵诗歌。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请家长引导幼儿与小伙伴友好的相处。
活动反思:
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中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也让幼儿更深层次体会角色的融融情意;通过互动环节,拉近彼此的距离,也使老师和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儿童诗歌伴随着幼儿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教师应选择灵活多样的方法,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发芽开花,最终结成累累硕果。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弄清引文和正文的关系。
2、理解文章中心。
3、体会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一些意味深长的句子,体会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写词语:
肃穆荒谬稚嫩呵护发泄
杀戮屹立盟誓憧憬韵律
缭绕不绝放逐反驳赤裸裸血腥
2、解释词语: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记。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憧憬:向往。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二、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中充满的是爱的笑脸和亲切的关怀呵护,可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我们在第二课中曾经提到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分子屠杀人民的罪行似乎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对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造成的巨大伤害。
三、快速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概括课文四部分的,说说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中心: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文章中的引文是哪些?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在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结合课文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沉重”是说纳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小孩,这对人们来说是“沉重”的。而“美丽”是说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
4、你认为最感人的地方在哪?说说理由。
四、揣摩语言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表达一种沉重的心情。既是描写天气,又渲染人们的悲痛、沉重的心情。
2、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告诉人们不能忘记雪耻,不能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受害者,让“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西德作家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是因为他诚恳的态度,他面对历史和现实表达自己的内疚、愧意,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五、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学生交流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巩固对语言的揣摩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复习。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3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析一析
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初读,理思路。
全文结构清晰,四个部分内容依次如下:参加纪念活动途中──开展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讨论──摘录血腥悲剧中的片纸只字。
精读,品美句。
结合课后习题二对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进行品析。
回读,探主旨。
鼓励与众不同,可以参考的说法:
1、控诉战争的残忍。
2、歌颂爱的伟大。
3、揭露非正义战争维护者的自私嘴脸。
4、我们应该不停地反思历史。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4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用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欣赏句子、词语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记住历史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 教学课时
1课时
四、 教学方法
点拨法、自读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有人知道“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吗?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侩子手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
在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会来到一个叫做克拉库耶伐次的地方举行这么一个悼念活动——悼念半个世纪前,被德国法西斯在一天之内残杀的300个孩子。这个悼念活动的场面如何?那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是怎样的?我们将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整体感知文章
1、参观完这个遗址,法国著名的哲学家萨特一段文字。也就是文章开头的这段引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留意下萨特着重用哪几个词表达自己的观感呢?
(沉重记忆,美丽的记忆。)
两种记忆是否矛盾?今天,我们就跟着华裔作家聂华苓去感受那沉重而美丽的记忆。
2、自由朗读,把握文章内容;复述重点,把握文本情感。
第一个是坟地所见所闻;
悼念活动的气氛怎样?如何理解文中开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明确: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涌向屠杀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读者的阅读速度自然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个画面。这样的开头,让读者感受到现实中的空气,弥漫着无尽的悲哀,而一切皆源于历史。
这部分写悼念活动的所见多闻,那么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明确:回顾历史,现实中的悼念场面,两位沟通历史与现实的老人。
第二是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在开头,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怎样理解这句话?
(强调要记住历史,不能忘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第三是记录作家座谈会;
西德和日本两位作家对法西斯在全球范围内肆虐的历史,各自的态度如何?在文中找找他们的语言。
从他们的语言可以看出:
西德——自责
日本——辩解
从两人不同的态度,你了解到了什么?
西德——得到人们的原谅(握手)
日本——忘记给别人带来痛苦的历史,自私,令人鄙视
人,要正视历史
第四是摘录遗言。
作者为什么要摘录遗言,有什么作用呢?(这些遗言,你读出了什么?)
1、 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牵挂亲人的。这令人感动。
2、 孩子们是勇敢的
3、 谴责屠杀者的罪行
4、 屠杀、战争是残酷的,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总结
整体感知全文后,有谁能告诉我,前面我们提到的“沉重的记忆”与“美丽的记忆”是否矛盾呢?或者说,为什么屠杀给人们留下的是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
(生答)
沉重:屠杀中,全是普通市民。另外,那场屠杀中有300个孩子遇难,孩子们临死前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撕心裂肺。
美丽: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
结束语: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既沉重又美丽的记忆。并且要和平,不要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也是这篇课文的主题。
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5
教学方法:
本文是对法西斯的控诉词,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探究。(历史——现实,美丽——沉重,忏悔——狡辩,引文——正文,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步骤:
1、导入
朗读课外文章《致命的母爱》,让学生谈体会。
致命的母爱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唯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尽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感慨:文章将伟大的母爱放在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温馨的人间至情,读后令人惊心动魄。世间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呵h…护 杀戮l” 纳粹 肃穆m” 恍惚 木然 荒谬mi” 憧憬chngjng 缭绕 健忘 片纸只字赤裸裸lu
3、问题探究
⑴“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⑵ 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
⑶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⑷“引文”与“正文”的关系怎样?
“引文”是纯客观的纪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6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
2、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
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教学媒体:
多媒体、录音机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解读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一、识记重点字词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的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五、研读赏析
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2、“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六、拓展延伸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2、你对这两位作家的行为是如何评价的?
八、巩固提高:
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课后记:本文是一篇沉重悲壮的文字,但是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过于遥远,因此,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们从感性上了解这段历史,真切感受历史的沉重与残酷,然后才能取得摄人心魄,动人情感的教育效果。
最亲爱的人教案篇7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风景。
[教学步骤]
一.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二.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三.圈读,析一析“引文”与“正文”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四、仿照上面的方法,还可以析一析“西德”与“日本”,“景物”与“心情”“描写”与“议论”“战争”与“和平”等。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到台湾。1967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著作22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等。
2.课文扩读材料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使用建议: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亲爱的爸爸妈妈》中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致命的母爱》是一幕无言的悲剧,它也将伟大的母爱放在了战争面前,让罪恶的战争撕碎了这温馨的人间至情,可以与课文比较阅读,探究二者在主题、构思、组材上的异同点。
最亲爱的人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