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逻辑性使教师在授课时更加条理清晰,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与高效完成,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篇1
【设计思路】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贺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上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1、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2、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3、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像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复习部分生字,学习3、4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不同景象。
2、过程与方法:
在读、想、演、练的中掌握文中词语的运用。在读读议议中感受大潮到来时的气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内心为我国有这样壮观的自然奇观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小树立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 !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2、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二、解决问题,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2、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潮来时的图片:闷雷滚动、白线。)
3、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点击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 ?
(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4、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组壮观的图片。
(师点击课件,出示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5、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师点击课件出示: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请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三、知识拓展,深化教育
1、师: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
2、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两名学生边点击课件“钱塘江大潮图片”边配解说词。)
3、小结: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学习作者细致观察。
2、抓住太阳花的特点描述的方法,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太阳花的喜爱之情和所寄托的意愿,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太阳花的特点描述的方法,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词语,正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太阳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种太阳花的原因。
1、自然界里有很多美丽的花儿,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种太阳花呢?读课文1—3自然段找原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2)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要种太阳花呢?板书:渴望色彩,好服侍,色彩美
2、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抓重点词句感受太阳花的美。
1、请你默读课文4―7自然段,用“ ”曲线画出描写太阳花美的句子。
(1)在小组中交流画出的句子。
(2)学生回答,哪些句子写出了太阳花的美。
(3)你还能体会到太阳花美在哪里?(板书:经久不衰)
2、谁能读出太阳花的美?(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太阳花开的情景。
3、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听了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还想读?
4、太阳花生命力顽强而且经久不衰,但你们知道一朵太阳花的寿命是多长时间?(只有一天)
(三)感悟太阳花的活力,勃勃的生机。
1、仔细默读8、9、10自然段,看看它为什么能做到经久不衰、灿烂多姿呢?你能用书上的句子来回答吗?指名回答,读句子,谈感受。
2、思考:为什么要重点写单独的一朵花呢?如果去掉这一段,对课文表情达意会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朗读第9自然段。
4、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让我们带着赞颂、欣赏的语气齐读第9自然段。
5、正是因为太阳花善于抓住机会,喜爱阳光,又能主动让位,所以,它能经久不衰,总是生机勃勃!那你面对生命如此短促,却能做到灿烂多姿的太阳花,有何感想呢?老师要布置本节课最艰巨的任务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的感想,看哪一小组动作最快、说得、感受最深。开始吧。
6、小组讨论后,指名说。
(学生可根据板书,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由此揭示课文“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7、小结: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深深打动了老师,是的,太阳花虽然生命是短暂的,但它能经久不衰,流芳百世,就像那些奋力进取的人,像那些默默无闻做好事的人,像那些惜时如金的人……所以,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太阳花学习,人的一生也是很短暂的,但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所以只要好好地把握,就能让生命更精彩。
(四)感悟精神、给人启迪。
1、为什么我们院里的劳动者来年还要种太阳花呢?
2、正是因为太阳花有它独特的美,作者爱上了太阳花,你们喜欢吗?
3、齐读第10、11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1、生活中有哪些人具有“太阳花”的精神?
2、小结:美丽的太阳花有着美好的品格,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
四、全课总结
美丽的太阳花具有美好的品格,我们深深地喜欢上了它,可是文章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会一直延续,我们的心灵受到了熏陶,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太阳花的这种美好的品格。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优美句段。
2、选择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种一片太阳花
灿烂多姿
生机勃勃 兴旺发达
生命力强 繁荣昌盛
追求光明 (借物喻人)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篇3
课 型:新授课
课 时: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在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谁能说说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生说)
二、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1、研读第一次唱歌
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有了个大概的了解,那课文中有几次写到鸟儿唱歌给她的好朋友大树听的?快看看课文,浏览一遍,看看几次写到唱歌呢?找到相关的语段读给大家听(请生说)
现在老师把你们刚刚读的打到大屏幕上,大家看一下,
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当你读到这两次唱歌的时候,你的感受一不一样?(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
(读第一个语段的时候感受到开心,读第二个语段时感受到悲伤)
那是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快乐,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悲伤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鸟儿的歌声一起回到去年(板书:去年)
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看看是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快乐。轻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请生说:天天)别的同学你是从哪儿读出了快乐呢?
你从这个语段,从天天这个词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他们的快乐,一个天天给好朋友唱歌,一个天天听好朋友唱歌,想象一下,这是个怎么美好的画面啊!你们想不想看一下这个画面?(想)那就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吧!我来读第一句,待会儿我示意一下你们就读下面一句,好吗?
出示: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无论烈日炎炎,也无论冷风习习(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谁的眼前浮现画面了?老师告诉你啊,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都要学会。
就这样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临别前,这对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出示: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我们一起看一下,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自己读。男同学当树,女同学当鸟儿,咱们来读一读这些话,(生读)
师:我们来看这个对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你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师生对话)
(愿意)那你应该怎么回答我呢?
面向全班:鸟儿们,你们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一起来回答我。我听出来了,明年春天,你们一定回来唱歌给我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对话,把他们之间那种深情的、依依惜别的感觉读出来(分男女生读)
2、研读第二次唱歌
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小鸟带着这一份承诺,飞向了南方,她飞过了秋天,避过了冬季,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春天,来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写今年的部分,看看读了这一部分又给你怎样的感受。(生读)(板书:今年)
读了这一部分课文,你的心情怎样啊?(悲伤、替小鸟着急……)
到底是什么地方让你们越读越悲伤越读越难过啊?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对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这里又写到了鸟儿的几个对话,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鸟儿的心情。同桌之间互相练一练,待会儿我请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表达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自由练读)
分别请三组学生汇报,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刚才六位同学都读完了,谁读得最好啊?你为什么觉得他读得好呢?刚刚这六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咱们读书不仅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你们看,这几组对话都很简单,都是鸟儿问,鸟儿问,鸟儿问,但是鸟儿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问的?你们能体会到吗?(能)那好,老师给你几句话,请你将你体会到的鸟儿在问这几句话的心情填在横线上,然后你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想好的同学请举手。
出示: 鸟儿 地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鸟儿 地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地问女孩: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填(奇怪、疑惑、着急、焦急、惊奇、怀着最后一线希望……)
师:这些词,如果我要选择三个按照这样的顺序填上去,你觉得要怎么填比较好啊?(奇怪—焦急—怀着最后一线希望)把这些词填上去,自己再大声读一读这几句话。
奇怪也罢,着急也罢,绝望也罢,鸟儿的这声声呼唤,树根听到了,门先生听到了,小女孩听到了,只有谁永远都听不到了?(大树)
出示: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生问,师答,师生合作)
带着这样的感受,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三组对话。
3、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自己的好朋友,心里是多么地焦急啊!当它得知树已经被砍到,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卖掉了,而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灯火还亮着时,(出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想像出此时此刻鸟儿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师:透过这一个看字,你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再接着读下去,
(出示: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字,这个时候,你仿佛听到鸟儿在说什么呢?如果树在天有灵,他一定会听到鸟儿的歌声。
同学们这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看字,这两个看字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是透过这两个看字,我们却读出了鸟儿和大树之间深深的情意!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特点,文字朴素,感情真挚。
咱们读一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4、师激:好了,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大树已经不在了,但是为什么鸟儿非要找到大树唱歌给他听呢?
同学们,鸟儿飞走了,却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像同学们刚刚体会到的,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生说:友情、守信)(板书:友情 守信)
(守信、友情)这也是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三、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想一想,说一说:课文学到这里,你肯定有很多话要说,想一想,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出来。
出示: 我想对 说 。
鸟儿
大树
人们
自己
……
2、结束语:
大树已经不在了,但他却永远活在鸟儿的心里,我们被鸟儿和大树那深深的情意所感动,同学们的话也让我深深地感动!
四、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去年————————今年
友情 守信
五、本教学设计的优劣得失
一、优点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7册的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课文的学习中,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不足
设计时,未充分注意到学生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如在揣摩第一次唱歌的时候,没有把学生带到那种难解难分、依依不舍的场景里,导致课堂有点冷场。另外,在处理课文最后两个看的时候,由于时间仓促,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学生自己还想说的没有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通过这次讲座,使我明白了: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备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案上也备备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篇5
【教材简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它通过小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对话告诉做人要重诺言,守信用,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本文是以诚信为主题,但是诚信、奉献、环保三个主题的多元体会又会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小鸟的执着追寻,对诺言的尊重,传递给我们多少感到:这是一只多么重情义的小鸟啊!所以我以诚信(友情)主题的体会为主,以其余两个为辅来展开教学流程。
【设计理念】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多样化的有:读、品、悟、议、辩、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用到的是:读、入。
读: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意启发学生的感觉,比如在指导最后一段时会在前三段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焦急、牵挂、担心的心情去读。
入: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我会让学生两次研读课文, “你”就是那只小鸟了,体验小鸟的心情。
【设计思路】
1、因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堂课重点的研读对话我放在了小鸟去南方前和大树的一段对话。采用自由读和演读的方式,使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小鸟与大树深厚友情。剩下的三组对话都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分角色读,让学生体验小鸟焦急的心情。
2、把课文的最后一段作为学生重点感悟的段落,采用的方法是学生自己质疑,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入课文,与小鸟的情感一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
对“重诺言、守信用,珍惜朋友间的情谊”有所感染。
【教学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对朋友,看,他们是谁?(板书:鸟儿、大树)听,(媒体播放)鸟儿又在为他的朋友大树唱歌了,鸟儿的歌声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深情。大树呢,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
在这对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第十一课去年的树。
2、齐读课题:
去年的树。
二、自读课文、多元对话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出示阅读提示。)
2、交流初读心得:
你读懂了什么?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师: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离开他的好朋友,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他们正在告别了,同学们你跟好朋友告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依依不舍、难过……)
1、告别:
出示对话:
自由练读→学生示范读→学生评读→男女分角色读。
(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着重引导体会鸟儿与大树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和鸟儿许下诺言时的坚定。)
小结:他们告别时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2、回来:
漫长的冬天终于过去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又来了,鸟儿兴匆匆的回来,他这样兴匆匆的回来于什么呢?然而结果呢?
⑴(出示:鸟儿与树根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好朋友不见时的伤心。
⑵在读中体会鸟儿与树根的心情。
(找好朋读、分小组读。)
小结:听了树根的话,鸟儿又怎样做呢?结果呢?
3、寻找:
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他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一次又一次找不到朋友时,心情怎么样?
(伤心、焦急)
⑴谁有信心把鸟儿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⑵生读。
⑶加深体会鸟儿对大树的友情:
①可大门的回答令人多么的伤心呀!往日的参天大树,变成了细条条儿,再变成了一根根的火柴。
(播入动画。)
这细条条儿、这火柴还是鸟儿的朋友吗?你们是鸟儿了,你们还愿意去找吗?愿意的举手。
②为什么呢?他已经不是往日的大树了。何必这样千辛万万苦地去找呢?
③你们想快点找到大树吗?(想)让我们一起来呼唤大树。你怎么呼唤呢?
(生呼唤大树)
小结过渡:也许是鸟儿的努力,也许是同学们的呼唤,终于鸟儿在小女孩口中打听到火柴的消息了。这部分对话,老师和你一起来读。(出示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你们是鸟儿,老师是小女孩。
(师生分角色读)
师:从小女孩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树──火柴──用光了《灰飞烟灭》)
师:同学们,老师不得不被他们间的故事感动,老师相信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把鸟儿“回来──寻找”这部分对话在四人小组里分角色读读。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开始吧。
(学生四人小组练读。)
师:你们的对话多么地投入啊!谁愿意来做一回鸟儿在课室里一边飞一边找朋友对话。你可以用你的话,也可以用课本的话。
(生演课本剧)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师:鸟儿鸟儿,你现在看到灯火了,剩下的内容,老师来说,你来演,有信心吗?
(出示最后三段)
(师生合作演课本剧)
师:他的表演是多么的精彩,请你把刚才老师读的用心的读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
主要解决问题:
1、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2、第一次“盯”着灯火“看”时,鸟儿在想:?
3、鸟儿唱完了歌,为什么还看了灯火一眼才飞走呢?鸟儿又在想:?
小结:多么守信用的鸟儿啊!大树有这样的一位朋友真幸福。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你对朋友许过诺言吗?想想看,你实现了没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鸟儿的这种品质多么值得我们学习,你们有什么话想对鸟说吗?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写一写。
【板书】
11、去年的树
鸟儿──────大树
告别────回来────寻找
(依依不舍) (伤心) (焦急)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民为贵第二课时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