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教案5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编写详细的教案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写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久久美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昆虫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昆虫的教案5篇

昆虫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秋意渐浓,草从里呢喃的秋虫常常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户外活动时也常常会看到幼儿三五成群地在草丛、墙角凝神观察、讨论。活动选取了蟋蜂、螳螂这些幼儿能接触到的常见小昆虫,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幼儿了解这些昆虫的外形和习性,萌发对昆虫的探究兴趣。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观察蟋蟀、螳螂,观察、比较蟋蟀、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重点)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难点)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家长带幼儿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画有蟋蟀和螳螂的记录纸、记录笔7套。

3.幼儿学习材料《走进秋天》。有关螳螂和蟋蟀的视频材料。

?活动过程】

一、猜迷语,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请幼儿猜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谜语。

蟋蟀的谜语:头长两根毛,身穿咖啡袍,平生爱打架,赢了唧唧叫。螳螂的谜语:头戴绿帽,身穿绿袍,腰细肚大,手拿双刀。

2.出示昆虫蟋蟀、螳螂,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二、幼儿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相同与不同。

1.幼儿分组观察,记录发现结果。幼儿自由分组观察蟋蟀和螳螂。

组内选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蟋蟀和螳螂的外形特征的在记录纸上表征出来。并将两者的相同点用笔圈记出来。

2.幼儿展示观察记录,分享交流。

提问:蟋蟀和螳螂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蟋蟀和螳螂都属于昆虫。它们都有一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三对足,成虫有翅膀。它们不同点是螳螂是蟋蟀的天敌,蟋蟀是害虫,螳螂是益虫。蟋蟀会鸣叫,螳螂则不会。

3.游戏:我学螳螂和蟋蟀。

播放音乐幼儿自由学习蟋蟀和螳螂的动作特点。重点引导幼儿模仿螳螂挥舞前肢捕捉猎物。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和螳螂的`生活习性。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自己见过的昆虫。

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它们有什么本领?它们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

2.观看有关蟋蟀和螳螂的视频,进一步了解螳螂和蟋蟀的生活习性。

2.小结: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砖块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是害虫。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许多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

四、活动延伸:

幼儿交流自己知道的昆虫,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相关的绘本,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昆虫的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昆虫音乐会》是一首节奏抒情的乐曲,多以四分音符为主,重点是熟练掌握4/4拍节奏特点,学习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按强弱规律使用打击乐器合拍地演奏。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的叫声,借助图谱学念节奏。(重点)

2.认识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尝试用乐器打击节奏。(难点)

3.体验用乐器随音乐演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了解昆虫的叫声,蜜蜂、蛐蛐、蝈蝈图片。

2.图谱卡片,木鱼、碰铃、响板等乐器。

3.节奏卡片蜜蜂:xxxx|x---

蛐蛐:xxxxxx|x---蝈蝈:x.xx.x|xx---

【活动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利用情景游戏:邀请幼儿参加昆虫音乐会。

2.逐一出示蜜蜂、蛐蛐、蝈蝈图片,分别学一学它们的叫声。

二、通过情景“昆虫唱歌”,引导幼儿学习节奏型。

1.教师设置野外的情景“昆虫唱歌”。提问:蜜蜂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一段,出示蜜蜂的节奏卡片: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小蜜蜂的声音:嗡嗡嗡嗡/嗡----/2.追问:蛐蛐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二段,出示蛐蛐的节奏卡片:x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蛐蛐的声音:蛐蛐蛐蛐蛐蛐|蛐---

3.再次追问:蝈蝈是怎样唱歌的?

教师范唱第三段,出示蝈蝈的节奏卡片:x.xx.x|xx---引导幼儿拍打节奏。

幼儿按照节奏学说蝈蝈的声音:蝈.蝈蝈.蝈|蝈蝈---

三、昆虫合奏会。

1.幼儿分三组,分别扮演蜜蜂、蛐蛐、蝈蝈看节奏卡片拍打节奏(蜜蜂—碰铃;蛐蛐—木鱼;蝈蝈—响板)。

2.教师弹奏乐曲,前半部分集体合奏,最后两小节两种乐器进行合奏。

3.尝试用两种乐器合奏。

四、整理乐器。

引导幼儿按类摆放整理乐器。

昆虫的教案篇3

设计思路

“节奏”是音乐的要素之一,节奏练习是幼儿音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儿的音乐活动中,表现节奏的方式有许多种,如拍手、跺脚,但经常使用这些形式难免显得单一和缺乏情趣。于是我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将幼儿热衷模仿厨师的游戏引入集体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学做小厨师,和视频里真实的厨师一起互动,在打鸡蛋、切番茄的轻松氛围中练习不同的节奏,使幼儿感受生活中也有很多音乐元素。

活动目标

1.跟着音乐尝试使用厨房用品,有节奏地敲打。

2.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感受生活中的音乐。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录像(厨师在厨房有节奏地打鸡蛋、切番茄)、图谱、音乐(经剪辑的重金属音乐《ibelieve》,节奏感强,歌里包含了唱歌和说唱两种形式)。

2.教师用物品:锅碗瓢盆、鼓棒、围裙、厨师帽一顶;幼儿用物品:不锈钢碗和竹筷(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塑料刀和塑料砧板(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厨师帽幼儿每人一顶(小厨具和厨师帽事先均已放在幼儿椅子下)。

3.双排半圆形座位面对屏幕。

活动过程

一、小碗小筷来唱歌

1.引入主题。

今天我们一起去菜场买菜,你看到了哪些菜(幼儿听音乐入场,音乐停,幼儿摆出“菜”的造型,教师边挑菜边拍着节奏问“你是什么|莱一|”幼儿用节奏语言回答)。

(入场时让幼儿先听该音乐,熟悉旋律,为后面的打击节奏乐作准备。)

2.扮演厨师。

(1)(教师系上围裙、戴上厨师帽)看看今天我是谁?

(2)我们戴上厨师帽,也打扮成厨师,一起开个厨房音乐会好不好?

(3)你想跟哪组厨房用具做好朋友,就去拿好用具(小碗和小筷、小刀和小砧板)。

(创设情境、扮演角色,符合中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能很快引起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3.自由探索节奏。

小厨师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合着音乐一起来玩玩吧(音乐起,教师巡视幼儿听音乐创编节奏的情况,并及时模仿、表扬创编新节奏的幼儿)。

4.展示小厨师创编的'节奏。

大厨师(教师)发现和展示小厨师的节奏(拿刀切的×××|×一|切西瓜|喽一|)(拿筷子的××××|×××|萝卜黄瓜|真好吃|),我们也来敲一敲,真开心哦。

5.找找敲打的窍门。

小厨师们有没有发现怎样敲出的声音最好听?(幼儿自由发言:筷子敲在碗边声音响亮又好听;小刀切在砧板的当中声音很响亮等。)

(用同伴学习法引导幼儿自由探索,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并介绍给其他幼儿,以丰富幼儿的节奏型。通过探索,幼儿还发现了怎样敲出的声音最好听,为后面的演奏作好铺垫。)

二、厨房里的声音

1.观看厨师工作的视频。

(完整观看视频)看看厨师在厨房里干什么?

2.讨论看到的内容。

(1)你们看到厨房里有什么(有番茄、鸡蛋等)?

(2)厨师在干什么(准备烧番茄炒蛋、番茄蛋汤等)?

(3)厨师是怎样打鸡蛋的,怎样切番茄的(引导幼儿看出厨师的动作是有节奏的)?

3.发现节奏型。

厨师切莱是有节奏的,你们发现了吗?幼儿再次观看视频。

(让幼儿观看视频,第一次引导幼儿观察厨师切菜很特别,第二次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节奏型。)

4.逐段播放视频,幼儿学习模仿节奏型。

(1)观看“打蛋”视频,幼儿说出打蛋的节奏,教师从围裙口袋里摸出图谱贴在黑板上,并回放视频验证。幼儿模拟动作,教师边模拟动作边说出节奏:打打打|打鸡蛋|。

(2)观看“切番茄”视频,幼儿说出切番茄的节奏,教师从围裙口袋里摸出图谱贴在黑板上,并回放视频验证。幼儿模拟动作,教师边模拟动作边说出节奏:切切|切番茄|。厨师切得很整齐,我们再来切一切吧(用情境语言暗示幼儿节奏要整齐、稳定)。

教学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幼儿参观厨房没有适度的自由空间。

2、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可能是我刚转岗,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不太了解,引导的不够,感情升华的不够。

3、对师幼互动的反思:互动的不够,可能是我比较拘谨。

4、对活动效果的评析: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少安排一部分学生,分批次参观。这样可以减少拥挤和安全事故,并使每位学生能感受的更深。可以请一部分学生家长参与,当时听课的老师说学生的互动有点少,老师讲的有些多,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够,以后应该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昆虫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6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螳螂生活习性的音频;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围桌坐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一)猜螳螂

提问:身穿绿衣裳,挥舞大刀忙,左一下右一下,消灭害虫美名扬!这是谁呀?

(二)猜蟋??

提问:家住暗角落(播放课件),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窸窸窣窣叫。(播放音频)听,它还会唱歌呢!

二、幼儿观察、操作、比较、感知蟋蟀与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并分组记录表征螳螂和蟋蟀腿、翅膀的数量。

(一)幼儿观察图片,分享各自发现,了解蟋蟀、螳螂的不同之处。

提问1:看一看蟋蟀、螳螂分别长得什么样子?它们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和蟋蟀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身体的颜色不一样;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6条腿、2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昆虫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学习用连贯得语句清楚地表达画面得内容。

观察昆虫的居住环境。

活动准备:

"看图说话":《观察昆虫》

挂图:《昆虫大集合》、《观察昆虫》。

捕虫网、饲养箱、工具书、菜园。

事先到附近观察地形。

活动过程:

复习挂图《昆虫大集合》,与幼儿交流分享曾经接触昆虫的经验,并请幼儿回答:

还见过哪些昆虫?

昆虫长什么样子?

它们会做些什么事?

通常在哪里可以看到?

与幼儿一起看挂图《观察昆虫》的画面,了解户外观察鹰注意的事项,激发幼儿到户外观察的`兴趣。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

鼓励幼儿根据事情的前后顺序,用连贯的语句清楚表达画面内容。可通过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观察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观察时可以做些什么事?要注意什么?

组织幼儿到户外观察。

观察前将幼儿分组,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并小心爱护昆虫。

视当时的情况,捕捉几只容易饲养的昆虫放在饲养箱中带回教室。

与幼儿分享观察的经验,并请他么说一说:

你找到了什么昆虫?在哪里找到的?

引导幼儿根据观察到、捕捉到的昆虫,大胆提出问题,并把幼儿的问题制作成海报。

昆虫的教案5篇相关文章:

看昆虫记心得体会精选7篇

大班体育教案爬的教案5篇

5的守恒中班教案5篇

5的加法的教案6篇

关于车的健康领域的教案5篇

5的加法的教案通用8篇

《风筝》的教案5篇

牙齿的教案5篇

有趣的折纸教案5篇

我的妈妈教案5篇

昆虫的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