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出色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编写寓教于乐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咏雪诗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咏雪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咏雪教案。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一、导入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教案《咏雪教案》。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五读课文能背诵:
6.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
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教学反思: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文言文还是要加强朗读,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
咏雪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播放图片)
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多媒体显示)
三、诵读
1、生自读
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
3、断句分析
4、听范读录音
5、生齐读
四、理读
1、理解大意
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2、梳理内容
按记叙文六要素分析短文内容。
3、用自己的.话复述短文
五、品读
1、默读思考,分组讨论
“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出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文中谢氏家族的哪个人最有意思?
2、问题讲解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2)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3)谢安----慈和、大度、有生活情调。谢朗----粗率。谢道韫----聪慧、自信。
六、展读
1、阅读短文《徐孺子》,试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看看好在哪里?
把月亮比作眼睛,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学习两篇短文的比喻方法,想一想洋洋洒洒的白雪还像什么,造比喻句比赛。
七、结读
畅谈收获,背诵短文。
八、布置作业
1、把重点词义抄到作业本上。
2、积累3个描绘雪的古诗词名句。
咏雪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朗读中质疑、思辨;
2、发挥想象,品析诗句的高下,并用比喻作诗;
3、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情境中感受诗意,能喜欢《世说新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义,背诵课文,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和学生想象作诗。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一些动漫的下雪图片,选用适当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播放幻灯“动漫飘雪图”,学生背诵与雪有关的古诗,激趣导入
方法1、背诵写雪诗:略
方法2、讲述《七步诗》故事。
对七步诗,谢灵运说,“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用一斗。”“才高八斗”的由来。谢灵运对曹子建的推崇和自信真性情。
方法3、谢家子弟不一般,介绍谢家
出示《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谢是两个大家族,赫赫有名的家族。谢家,谢安,谢灵运,谢惠连,谢朓,都是诗文卓著,诗仙李白特别推崇谢安和谢朓。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显赫的谢家里。走进谢太傅时代的谢家,有如此多的名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呢?一起走进谢太傅家一个雪天咏雪的故事里。
二、熟读成诵,质疑问难
1、自由读课文几遍,读到自己认为熟了就停下来。指名学生读,点评。
换一种方式读课文。去掉标点读。
再换一种方式读,古籍是竖排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竖排本的,慢悠悠读全文。
2、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或者对课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疑难字词。
要落实的重要字词:儿女:子侄辈;骤:急速,迅猛。(暴风骤雨);拟:相比,(无可比拟);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预设:这两句诗到底谁的好?为什么谢太傅没有点评?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三、品读感受“咏絮才”
1、文章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让我们从文字中捕捉信息。
2、师小结: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四人一组,演读故事。
4、对诗,赏诗,评诗
①在场的绝不只有谢朗、谢道韫两人,还有其他孩子,只是作者只录下了两人的回答。聪明的你也在场,发挥你的`想象,也对一句,展示你的才华。
仿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曰:____________差可拟。曰:“未若_____________。
②历代诗人还有那些咏雪的比喻呢?读诗并简单赏析。
③兄子和兄女谁的诗句更好,现在我们来评判。
④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已经暗示了,你读到了吗?
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5、补充“咏絮才”
这就是一个典故的源头“咏絮才”,指诗才出众的女子。曹雪芹给林黛玉的判词就用到了这个典故,“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林黛玉是大观园里吟诗最好的女子。
四、拓展延伸,爱上好书
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有才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却不为所动?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你知道时年九岁的徐孺子是怎样的一鸣惊人?课下请同学们阅读一本书《世说新语译注》;
咏雪诗教案篇4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未若”等。并且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情感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的学习方法。并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探讨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本文叙事中包含议论,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参与探究相结合。
3、延伸阅读法:巩固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谜语:头戴六角帽,身穿白衣裳,寒冷全不怕,迎风空中舞。
生:是雪。
师:对,是雪。为更直观的看到雪花,现在请我们班的小画家明晓玉在黑板上画两朵雪花吧。
(生画雪花)
师:画得真好。来点掌声吧!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雪花有哪些特点呢?
生:六角形的,白色的,出现在寒冷的冬天,像白色的花瓣一样在空中飘舞。
师:同学们描述的很准确。那么你们觉得那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的雪花像什么呢?我们用什么才能恰当的比你他们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两个少年是如何吟咏雪花的。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为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大家先齐声朗读这篇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流畅,整齐,,咬字清晰,声音洪亮。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不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的。但有几个字大家还是得注意它们的拼音。骤:zhou 似:si 差:cha 拟:ni奕:yi。
师:通过听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大家的预习工作做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试着翻译全文,同时把不懂得字词句,做好记号,等下请同学们提出来。
(师提示:做好标记,不理解之处打个“?”)
师:看来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懂,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来梳理一下文章的大意,每人一句。(请生翻译全文)
明确(重点讲解):内集,儿女古今异义,俄而,未若,拟,骤等。以及两个咏雪名句的讲解。
师: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大概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家也表现很不错。现在我们请男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简单的复述一下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下请同学来复述。(男生读)
师:读得很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来复述故事,可先在草稿纸上写个提纲。
(生写,师提示,抓住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分钟后,请生复述。
明确:一个寒雪日,谢太傅和自己的子侄辈谈论诗文。谢太傅问:纷纷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儿子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大哥的女儿谢道蕴回答说:像柳絮一样乘风飞舞。其实,在文章的第一句,短短的十五个字就涵盖告诉了我们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
(为了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这个故事,我们把它用简图画出来吧,一起画)
三、质疑探究,深化体验
师:好,虽然时隔今日已经很久了,但通过图画对当时他们咏雪的事情却一目了然了。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外面天寒地冻,谢太傅和家人聚会时屋内的气氛如何啊?又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来呢?快速浏览课文。
明确:轻松,欢快,融洽。从欣然,笑乐看出来的。
那么请同学,先齐声朗读课文,把那种融洽欢快的气氛读出来。等下请三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读完,提示他们三位都是有才华的`文人,谢太傅是长辈,胡儿,谢道蕴是晚辈,并且要把谢道蕴才女的气质演出来。(请两男一女同学表演,并请生点评)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其实啊,古人有四大人生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而对于文人才而言,吟诗作对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对于胡儿与谢道蕴的回答,他是什么反应啊?
生齐:笑乐。
师:对,是笑乐,也就是满意的意思。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他是为谁的回答而笑乐满意呢?
明确:①对他们两的回答;②笑胡儿,乐兄女;③只为兄女笑乐。
师:谢太傅对他们两的回答笑乐,我们知道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是刘义庆。那么编著这个故事的作者又觉得谁的回答好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明确:是谢道蕴的好。最后点明她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蕴的回答。因为这个故事谢道蕴有了“咏絮才”的称号。
师:对于他们的回答,谢太傅是一笑了之,编者是赞赏谢道蕴的,那同学们觉得哪个回答好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①从外形上看,雪盐颜色相进,且撒盐和雪落下来的姿态很相似,形似才能神似。
②是个讲究的是意蕴与物象的统一。柳絮是春天才有的,似乎在暗示冬天已经来了,春天也将来临,有深刻的意蕴,并且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满天的柳絮飘飞,意境很美。所以此喻有意蕴,而比作盐则没有。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胡儿将飞雪比作撒盐,谢道蕴将飞雪比作柳絮,那么同学们觉得那纷纷扬扬的雪花像什么呢?
明确:像鹅毛,蒲公英等。
师:同学们也可以试着写成诗句哦。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雪的诗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五、布置作业,开拓视野
师: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了晋代一位聪颖机智的才女——谢道蕴。感受了她出类拔萃的才情。其实《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聪明的少年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其中的故事,并完成相关练习。这篇课文比较短小,最后让我们结合图画,一起来背诵全文。
咏雪诗教案篇5
《咏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演中质疑、演后思辨。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学法:读读——演演——议议——写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氛围中领悟亲情,在实践中体验合作,在创造中培养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二、读书会意。
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放声朗读,想想:为什么这样读。
1、全文6句话。下面请6位同学来分别朗读这6句话,并说出自己这样读的理由。
2、教师做适当点拨与强调(见屏幕“积累词汇”)。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一点古文的韵味来。
三、情景剧场。
1、凭借你对故事的理解,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演绎情景话剧。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协调分工。
3、角色分配:谢安、谢朗、谢道韫、旁白。
(教师做适当提示,调动情绪。)
四、互动交流。
1、与演员对话:点评表演的优点或提出建议。
2、与角色对话:对文中的人物的言行举止作肯定评价或质疑。
(教师调控,引导方向与探讨的层次)
五、亮点聚焦。
在刚才的表演与交流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发?
六、生花妙笔。
你敢挑战谢道韫吗?假如你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下面的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1. 差可拟。
2.未若 。
(师生、生生互评,抓住形与神)
七、佳作共赏。
请3名学生分别朗读,根据提示赏析。
八、衷心寄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才华出众的谢道韫,也感受到家庭和睦、欢快的气氛与悠悠亲情。更让我高兴的是我看到了大家的智慧在眼中闪现,这让我想到了冰心的一首小诗,下面就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做一名出色的聪慧少年!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穷的机智
咏雪诗教案篇6
[教学内容]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出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咏雪》则被编入书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大雪纷纷,谢太傅以此为题要求子侄辈作诗,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本文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
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
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简介
三.正文
今天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品读《咏雪》
1.题目解说:“咏雪”即歌咏白雪,歌咏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其突出表现了谢道韫的才华。
2.重点字的读音(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多媒体显示:
俄而 é 雪骤 zhòu
差可拟chànǐ 无奕女 yì
(放声读书,及时纠正读音)
3. 读准节奏
多媒体显示: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齐读并指导学生明确根据文意来读准节奏)
4.重点文言词含义
多媒体显示: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古泛指子侄辈,今指儿女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比不上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5. 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重点语句的翻译
多媒体显示: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请学生回答)
7.梳理内容要点
多媒体显示:
时间:寒雪日
地点:谢太傅家
人物:谢太傅、儿女(胡儿、谢道韫等)
事件:咏雪
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8.学习心得
学生讨论总结
9.师引导总结主旨
(1)文中“公大笑乐”有如下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2)结尾补充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10.主旨
多媒体显示: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咏雪诗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咏雪》是部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表达浓浓的亲情,动人心弦。(单元提示)本课节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雅趣,体会到交流的.愉悦。(课前提示)文章通过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能力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教授本课时,我将会注重学生对古文学习热情的培养和激发,更要加大学生对古文学习方法的引领(如:怎样朗读、怎样记笔记、怎样翻译和背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习如何细致体会语言的差异,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一步巩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以诵读为主,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勾画、分析文中比喻修辞的句子,说出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出所营造的家庭气氛。
教学重点:
1.继续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中优美句子的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对优美词句的赏析。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以探究、讨论的学习方式为辅,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自身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在朗读、讲解、评析、探讨有机结合的教学步骤下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探究学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通过雪景图片介绍导入,今儿展开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
二、复习检测
1.检查学生所搜集的有关雪的诗句(请同学说出所搜集到的的诗句)。
2.学生听读文章(要求:根据范读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疏通课文
1.分小组翻译课文,结合文章注释以及上节课对文中重点字语的解释批注。
2.翻译过程中有问题的同学向组内同学寻求帮助。
3.疏通文意检测,小组间比一比,请出小组代言人,一人一句进行翻译。看谁的正确率最高。
4.再请两个组比一比,看哪个组的代言人翻译的句子更好(其他组的同学当评委)。
5.全班一起口头翻译课文。注意用词准确,句意完整。
6.再次听读课文,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
时间地点人物时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7.重点字、词、句的讲解(古今异义字、文言实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四、拓展延伸问题设置
1.课文营造了一个怎能的家庭气氛?
课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和谐)的家庭气氛。
2.“公大笑乐”的理解?
1)家庭的和睦
2)对子女的赞扬。
3.比较赏析
在讲论文义的时候,因风雪骤起,谢太傅临时起意考察孩子们的学艺,胡儿和无奕也是灵机一动,随口而出,事前并无准备。那么你们认为,把雪比作盐和柳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
明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五、课堂总结:
学习了本文我到了什么?
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展开对‘好好学习’重要性的探讨,进而激励同学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
六、巩固练习。(附:题单)
七、作业设置
1.收集整理有关冬天的名言名句,并扩展到春、夏、秋三个季节。
2.翻译课文,完成练习册。
3.背诵课文,并完成默写环节。
咏雪诗教案篇8
一、 以冰心赞美儿童的诗导入课堂。
你还记得那些智慧儿童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如果你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呢?
(导入老套而生硬,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能不局限于故事本身,有自己的创见更智慧。
二、 翻开课文,可以说说我们平时怎么学文言文的吗?
三、 导读《咏雪》——“学会”
介绍《世说新语》。
生读课文。
文中有几个多音字,你知道吗?
生:“差”有四种读音,这里应该读第一声,是差不多的意思。
四、 读准字音——读顺。正音。
五、 读准节奏——读懂。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怎么划节奏?
分组读一读。
生试读。
重点分析后两句的节奏。
(是“王凝之/妻也”,还是“王凝/之妻也”。学生是无法判断的,必须提供相关资料。)
六、 读出韵味——品味。
找出你觉得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语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有老师说“摇头晃脑”不是要求的,而是要营造一个氛围,这是很有见地的意见。)
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
一生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要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老师不置可否。
(怎么能肯定“撒盐空中差可拟”比“未若柳絮因风起”好呢?即使要从形容下雪籽的角度给于肯定,也应该由学生讨论而得出。
古诗词中的雪。
(引用略)
以上诗句中,作者是把哪些事物比作雪的?
七、 读出自我——想像
想像式对话
用“未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
(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
(针对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比喻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谢家”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和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他只有先说出自己所面对的情景,我们才能说他比喻的好不好。)
八、 朗读背诵——积累。
九、 课外延伸。(所有的课外延伸,如果不能有助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就叫无端延伸,只会扰乱课堂,削弱主题,徒生枝蔓。)
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
(教学的思路和方法是电影的角本,是供导演自己看的,而大可不必呈现在演员和观众面前的。)
编辑 200419 10:3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2126 字节]
东方雪 头衔: 独行客
勋章:
门派: 不二法门
信息:
威望: 0
魅力:
经验:
现金: 1078 瑞文币
存款: 20564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江苏
在线: 638 时 11 分 52 秒
总发贴数: 4652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320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2 楼]
需要这样见血的点评,大力支持!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编辑 删除 200419 10:59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30 字节]
yyy088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3250 瑞文币
存款: 1410 瑞文币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115 时 25 分 17 秒
总发贴数: 260 篇
精华贴数: 0 篇
注册日期: 200409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3 楼]
我来说两句:
1、两个比喻哪个更好?并不是不能确定,我们一般是肯定后者。东晋才女以一句名扬天下,世称“咏絮才”。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来,也许它更形象、更富有诗意吧。我也赞同楼主的情境说。
2、李研老师的评点可谓经典,但我也有一点不太赞同。“想像式对话,用“若。。。。。。”和“。。。。。。差可拟”的句式来比喻比喻雪花。(应该更宽泛的让学生训练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而不应该局限于对雪的比喻。)”我认为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现学现卖,
有什么不好?“不应局限于对雪的比喻”,难道说一堂课里还要来点雨、风、霜、花、月什么的?何况咏雪之作多如繁星,闪光的也不少,学生能类推也不错,如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大似翻鹅毛,密如飘玉屑。 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学生能借鉴这些,或自己想像创作一些绘形绘色的比喻雪的句子,自己对雪有了一个再认识,更能加深对才女才气的了解,也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至于风花雨月内容,课下吧。
说错了,李老师可要不吝指教哟。
编辑 删除 200421 10:25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929 字节]
湖畔初阳 头衔: 论坛版主
信息:
威望: +5
魅力:
经验:
现金: 3247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47 时 04 分 36 秒
总发贴数: 290 篇
精华贴数: 2 篇
注册日期: 200403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4 楼]
?咏雪》一文是哪个版本的,是哪个年级的,所上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如何少了这些相关资料,来评价一堂课好不好,或是一篇教学设计好不好,我以为条件不够。
李研老师当然有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经验,但我以为点评还是只关注细节,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视野,只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甚至教学细节,而没有从宏观上把握设计的初衷对不对,好不好,一憾。
我以为上述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从“导读《咏雪》——“学会”留点时间给古诗文”,“由“学会”走向“会学””这两句话来看,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姑且不论这样的目标是否合理,且看中间的具体步骤,(正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自我),并没有根据阅读能力的训练要求去进行,因而目标的落实便是情理中事。从行文的详略看,教师显然得意于后半部分的“读出想像”和“课后迁移”,问题是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尚未落实,想像和迁移便也失了基础,这一点李研老师已经有详细的点评了。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认识错误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当。从智慧儿童的故事导入,显然关注的是诗句中所体现的智慧和情趣了,尽管把文本的内容理解为教学的内容本身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即便如此,这一内容也并未在后文得到照应。“最喜欢其中的哪些语句,试着读出韵味来”,这一设计本来不错,只是诗句之妙仅靠朗读恐怕不够,还应该有必要的分析,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前经验,比较“撒盐”和“风絮”两个意象的特点、美感,学生认为撒盐比柳絮好,这是一个引导学生品味诗句的很好的契机,只可惜教师放过了。
没有对文本的尊重和研读,于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内容便干瘪、空洞得可怜了,只有生硬的导入,反复的朗读,孤立的文学常识介绍,再加上脱离文本的胡乱延伸。
三是选文类型处理不当。就教学步骤来看,既不是侧重文化熏陶的定篇,也不是指导阅读的样本,而是把它当成了描写雪景的“例文”,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大违课文作文和教材编者初衷的。
编辑 删除 200423 11:16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章共 1737 字节]
李研
信息:
威望: 0 投票
魅力:
经验:
现金: 2854 瑞文币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在线: 24 时 02 分 53 秒
总发贴数: 106 篇
精华贴数: 1 篇
注册日期: 200306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邮件 复制 引用 回复 [第 5 楼]
湖畔初阳的分析很有见地。从大处着眼,有利于科学地处理教材。
咏雪诗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幼教教案8篇
★ 大班艺术教案8篇
★ 小班2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