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教师能够有序地进行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下面是久久美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六的加减教案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六的加减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看情景图片编应用题。
2.学习8的.第三、四组加减,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数的交换关系。
3.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思维的灵敏性及尝试精神,锻练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活动准备
1.数学卡
2.图片:树叶飘零的大树,树叶8片(有大有小),小猴吃桃;有云朵的天空。
3.白兔图片一个,8以内数字若干,7以内的加减算式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数的加减。
1.游戏:开火车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坐火车去游玩,你们高兴吗?
那我们的火车几点开?
2.老师出示式题卡
教师:我们的火车几点开?
(如3+1=,6-2=,0+4=……)
幼儿:我们的火车4点开。
(幼儿随音乐做开火车的律动)
3.游戏:又有香蕉又有梨(复习8的组成)
教师:你们看主人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小朋友的呢?
教师:又有香蕉,又有梨,5根香蕉,几只梨。(举数卡5)
幼儿:又有香蕉,又有梨,5根香蕉,3只梨。
教师:又有香蕉,又有梨,7根香蕉,几只梨。(举数卡7)
幼儿:又有香蕉,又有梨,7根香蕉,1只梨。
二、看情境图学习8的第三、四组加减
教师:小朋友们表现的很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还有什么题目吧!
1.出示情境图:一棵落叶大树,学习8的第二组加法。
(1)教师: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呀?(大树)秋天,大树落叶子了,我们一起看看地上落了几片树叶?(5片)风一吹,又落下了3片树叶,那么地上一共有几片落叶呢?(8片)
你用什么方法算的?
(幼儿尝试回答:5片和3片合起来是6片树叶,或说出:用加法算出来的)
(2)列成算式怎么列呢?(幼儿:5+3=8)
这式子中的数字5.3.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幼儿尝试回答"5"表示先落下的5片落叶,"3"表示又落下的3片树叶,"8"表示一共落下的落叶数量。
(3)教师:我们再看看这8片落叶一样大吗?
(不一样,有的大些,有的小些)几片大一些?(3片)几片小一些?(5片)
现在我请谁来根据这件事情编一道加法应用题,要跟5+3=8不同。
(4)幼儿尝试编:地上有一些落叶,3片大一些,5片小一些,地上总共有几片落叶呢?
(5)教师:刚才小朋友编得很好,谁来列式呢?(幼儿3+5=8)这式子中的3.5.8分别是什么意思呢?教师指5+3=8、3+5=8两道式子,引导幼儿观察异同,幼儿尝试找规律。
(6)教师小结:以后只要看到两道加法算式,加号前后的两个数字相同只是互相换了位置,
他们的得数是不变的,是相等的。
2.学习8的第三组减法
(1)教师:树叶落下来了,白兔姐姐很爱劳动,她来拾落叶了,
你们看看,8片落叶被白兔姐姐拾去5片,还剩下几片落叶呢?
(列式8-5=3,式中的8.5.3分别表示什么?)
(2)教师:看到了这道式子,你想到哪道式子呢?
谁能用图片上的事情把8-3=5编成应用题呢?(幼儿编)
3.学习8的第四组加减法
(1)教师:小朋友编得真好,你们看图会编了,我这儿还有几幅图,谁来帮我编一编?
(2)小猴吃桃"情景图:
图上一只小猴,前面8只完整的桃子,旁边4只桃核。
幼儿列式:8-4=4b看图示编题,幼儿编:天上有4朵云彩,又飘来4朵,天上一共有几朵云彩?
幼儿列式:4+4=8
4.编题
教师:好,现在我们不看图,自己动脑筋想一件事情来编编看,这六道式子随你编。
5+3=8,3+5=8,8-5=3,8-3=5,8-4=4,4+4=8)
三、幼儿作业
教师:小朋友编得真好,你们一定还能完成下列作业。
1.填空格、列算式。
先填出空格里的数,再根据组成式用三个数列出四道加减算式题。
2.吹泡泡。
算算泡泡里的算式,给得数是8的泡泡涂黄色,得数是7的泡泡涂粉红色。
六的加减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之上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过程,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因此要先通分。并熟练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继续学习分数混合运算以及相应的解决问题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都喜欢数学,但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同,还存在着一些后进学生。我对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是非常认可的,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这对本课的学习有正迁移作用。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但学生也很容易受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影响,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只要将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减就可以了。对本节课具有一定的负迁移作用。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转化、迁移类推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丰富数学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六的加减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能用简明的语言讲述图意。
2、 学习用清楚的语言讲述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活动准备:
1、 两组实物图,贴绒数字及符号若干。
2、 草地背景图、森林背景图若干张,数量分别为1~5的正反两面相同的蝴蝶、小兔卡若干,记录纸若干张、铅笔。
3、 幼儿操作材料及铅笔。
活动过程:
1、 出示图一,学习看三幅图描述加法应用题。
(1) 引导幼儿观察三幅图后分别用三句话来描述图意,请个别幼儿连贯地讲述每幅图的图意。(草地上有4只鸡,又来了2只鸡,草地上一共有6只鸡)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第三幅图,进一步理解“一共”的含义。
(2) 学习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鼓励幼儿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表示的意思。
2、 出示图二,学习看三幅图描述减法应用题。
(1)引导幼儿观察三幅图后理解图意,请个别幼儿连贯地计述每园幅图的图意。(树上有6只鸟,飞走了1只鸟,树上还剩5只鸟)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第二幅图中鸟的朝向和动态,正确描述第二句话。
(2)学习根据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鼓励幼儿说出算中每个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活动
(1)摆卡片列算式。
(2)请幼儿翻开操作材料,教师按提示要求指导幼儿完成此页“算算套圈的得分”的练习,启发幼儿根据不同颜色套圈的分值,写算式计算哪个小动物的套圈得分最高。
六的加减教案篇4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而加减法也是刚开始学习。为了巩固加深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操作能力。根据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动手能力,已有经念和数学水平设计了这节活动。帮助幼儿自主学习,探索出6的加减法算式,让幼儿在愉快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学习6的加减法,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培养幼儿的动手、分析能力以及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同伴合作的精神。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幼儿探索出6的加减法算式,并口述相应的应用题。
活动准备
红色、绿色圆形、牙签若干,数卡1-10、+、-、=符号每人一套,实物若干(小毛巾、彩色笔、杯子、饭碗、铅笔等)钱币卡若干(1元—6元)、6以内数加减法算式卡一套。
活动过程
一、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法。
1、出手势表示、请幼儿说出算式。
2、看卡读算式、等出得数。
二、学习新课。
t;一>、动手操作(穿烧烤)。
要求:请幼儿用牙签穿出6片为一串的烧烤,而且要用红绿两种颜色的圆形来表示。
1、提问:你们穿了几串烧烤?每串都是6片吗?是不是每串都用红绿两种颜色来表示?
2、请幼儿互相交流、讨论,说说能穿几串烧烤。
3、分组检查,及时帮助没穿对的幼儿。
4、老师动手穿一穿,然后小结:以两种颜色表示、6片为一串的烧烤,共能穿5串。
t;二>、动手操作(看烧烤串摆算式)
1、请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烧烤串,用数卡摆出算式。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摆出的算式,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幼儿互相讨论,交流探讨,听听别人的想法。
4、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合作:小朋友说,老师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5、小结:这些算式都是小朋友探讨出来的,两个数相加都等于6,减法都是用6来减,所以今天小朋友探讨出的算式叫6的加减法。
三、结束活动。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本次活动的情况,对积极、自主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不够大胆表现的幼儿。结束本次数学活动。
四、延伸活动。
在益智区投放一些实物(标价为:铅笔1元、小毛巾2元、彩色笔3元、杯子4元、饭碗5元)的小商品,请两幼儿扮演售货员,其他幼儿为顾客进行买卖交易。如:一个小朋友要买铅笔和饭碗,售货员就要收取他6元钱,1+5=6。
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本着突出《纲要》精神: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本次活动主要从生活性,趣味性,过程性,科学性,开放性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索出6的加减法,在操作活动过程中,使幼儿体验并感知了加减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和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减法来解决。
从中掌握了: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会根据直观物体列出6的加法,减法算式,口述应用题,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幼儿在老师精心创设的操作游戏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望。
着中注意了以下几点问题:把握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师幼交流的过程;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尽量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力求体现以下特点:倡导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呈现儿童学习数学:在玩中学数学;重视与生活的联系。
六的加减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
2、在生动活泼的情景和游戏中萌发学习兴趣,增强合作意识、主动探索的精神。
3、提高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孙悟空图片;实物:1颗大星星,7颗小星星;一棵树(苹果树上2个大苹果,6个小苹果);1357/8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小游戏,复习8的组成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8的组成,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
幼儿:好。
师:举起你的小小手,我出"1"。(打一的手势),你出几?
幼儿:你出"1",我出"7"。(打五的手势)合:1和7合起来就是8。
二、创设情景,探求新知
1、孙悟空出现,激发幼儿兴趣。
师:《西游记》小朋友都喜欢看,对吗?那你们最喜欢谁呀?
幼儿:孙悟空、猪八戒¨¨¨师:瞧,谁来了?(出示孙悟空图片)幼儿:孙悟空。
师:今天孙悟空要和我们小朋友来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本领大。
2、孙悟空变戏法师:我们知道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你们看,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说变,变出了许多星星(一颗大星星,7颗小星星)请小朋友看一看,一共有几颗星星?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请说出算式。
幼儿回答,教师将算式贴到黑板上。我们知道加法有一个交换律,交换加号前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
师:现在我把8颗星星送给xxx小朋友1颗,还有几颗呢?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8-1=7。
师:这次我送7颗给xxx小朋友,还剩几朵呢?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8-7=1。
师:孙悟空说小朋友太棒了,能列出这么多不同的算式,我再拔一根毫毛,考考小朋友,他变出一棵苹果树(揭开背景图苹果树上2大苹果,6个小苹果),教法同上师:后来掉下来2个,树上还剩几个呢?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8-2=6。
师:如果掉下来6个,还剩几个呢?请一个幼儿说出算式,再贴出算式8-6=2。
师:孙悟空说我变了两次戏法都没难倒小朋友,看来我们小朋友确实很聪明!
三、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卡片,上面标有1到8的数字,看飘过来的白云是多少,与那个小朋友的卡片相一致,让我们乘着白云出游吧。
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指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良好习惯,并通过学生说三句话以及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加减法的算理。
不足之处:在第一个环节,让孩子说的还是不够,8,9的组成不够熟练,在教学中,引导得少。
改进措施:多正确引导,让孩子自己自主思考,并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
六的加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提高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口算
60+30=
10+50=
80-40=
30+20=
70-50=
90-60=
50-30=
50+20
2、 提问
教师:60+30,70-50怎样算?选其中的一个算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3
教师:老师有40个黄色乒乓球(出示4盒黄色乒乓球),还有30个红色乒乓球 (出示3盒红色乒乓球)。
注意教师在出示40个黄色乒乓球和30个红色乒乓球时每盒要一一对应。
教师:看看黑板上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如果提: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如果提: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教师就应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这样去分析。 教师:不管是求黄色乒乓球比红色乒乓球多多少个还是求红色乒乓球比黄色乒乓球少多少个都是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所以这两个问题虽然提法不一样,实质是一样的,下面我们研究怎样比较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相差多少个?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36页的乒乓球比较图,现在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多谁少呢?让学生说出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
引导学生说出减法表示。
请同学们写出一个算式来表示
要求学生写出40-30。
教师:会计算出结果吗?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回答40-30的计算方法是想4-3=1,所以40-30=10。
教师:请你你刚才学的方法,填写好数学书36页上的题。 学生看书,并填写好,集体订正。
教师:翻到书37页,看看课堂活动第3题。
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列式并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38页练习七第4--10题。
六的加减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